
图/春鸣(来源:羊城晚报)
十名中层干部被评定为“最差”,在当地媒体上点名通报。新春伊始,山东省济宁市2008年“十差干部”的姓名在这个城市广为流传。沸沸扬扬的议论中,有对这一转变干部作风措施的肯定,也有对评定标准是否科学的质疑。(新华网2月16日)
十名中层干部被评定为“最差”,并在媒体上公开通报批评,令人拍手称快。当前,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些领导对于表扬“某某某”乐于指名道姓,可一旦批评“谁谁谁”就不那么畅快了,更别说把领导大名登在报纸上。据说是为了给其留面子,其实这些人连党和政府的面子都不要了,又何必给他留面子呢?
现在,山东省济宁市在当地媒体上指名道姓地点了被评定为“最差”干部的名,既教育了当事人,也震慑了其他干部,难怪有些干部惊呼“狼来了”。如果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指名道姓的“舆论监督”一番,肯定起不到这般效果。舆论监督不指名道姓,谁会自觉自愿地“对号入座”?你这厢义愤填膺,他那厢置若罔闻;你这厢火力再猛,他那厢爱听不听。
舆论监督不指名道姓,一味地回避症疾所在,大搞下不为例,或指东道西,不阴不阳地和稀泥,就很难做到一针见血,让犯事者有切肤之痛,甚至会落个“雷声大而雨点小”。对那些平素工作不尽力、不尽责、不作为的为官者,明明知道他们在工作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毛病,明明知道他们令老百姓不满意,又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让其下课走人呢?
现在不少报刊、电视节目都开辟了一些舆论监督栏目,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说事情多,但指名道姓者少之又少,除非违法乱纪的事情已经曝光,否则是万万说不得的。这种不到位的舆论监督又有多大实际意义呢?结果只能让人看了糊涂,听了生厌。
要破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腐败之风等久治不愈的痼疾,只有拿起党纪国法的有力武器,对那些胆敢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作威作福的为官者,通过强有力的舆论监督,指名道姓地进行批评教育。只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让领导干部勇于正视工作中的缺点和弱点,遏制歪风邪气的蔓延,使党和政府得威信,得民心,得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