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灭火:面临三大限制亟待破解的世界性难题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成了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与突飞猛进的高楼设计技术和发展形势相比,高层灭火救援技术研究与应用相对落后,消防救援难题越来越凸显。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立足火灾自救机制创新,加大高楼灭火的科研投入攻克技术难关,以应对高楼灭火这一世界性难题。
“烟囱效应”加剧火灾破坏力
2008年的数据统计,上海24米以上的高楼为1.3万余幢。据上海市消防局透露,所有高层建筑均达到防火标准。
上海市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罗奇峰介绍:高楼火灾具有破坏力极大、扑救难度极大、火灾蔓延途径多等特点。高层火灾破坏力一定程度上源于高层建筑的“烟囱效应”——高层建筑内部有大量的管道、竖井、楼梯间、电梯井、排气道等各种横、竖向管井、通道,从地面一直通到最高层。一旦发生火灾,这些部位就成了一座拔风的“烟囱”,加速火势的蔓延,且蔓延途径多、速度快。而且是建筑物越高,“烟囱效应”越明显。
根据上海市消防局提供的测试数据显示,一座高度为100米的高层建筑,在无阻挡的情况下,烟气顺竖向管井扩散至顶层只需要30秒,瞬间整幢建筑即可形成“立体火场”。
罗奇峰表示,国内外大量案例证明,高层建筑不仅会发生火灾,而且很容易发生火灾。从外表看,高层建筑物都是由耐燃材料构成,其实内部可燃物很多,这些材料不仅容易着火,而且燃烧时还会产生大量有毒烟雾。虽然高层建筑不会燃烧,但当温度达到400—500℃时,钢筋混凝土就会出现裂缝,使强度降低一半左右。此外,高楼内电气线路纵横交错,电器设备众多,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由于楼高,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十分困难,往往会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
高楼灭火面临三大限制因素
近年来,国内外高层建筑火灾多有发生,如不能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等到发展、猛烈阶段,即使有充足精良的消防器材装备和兵力,也难以控制和扑灭,势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上海市消防局防火专家周美良分析,当前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限制因素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
一、举高车辆举高度限制。国内现有最好的消防举高车只能达到50多米高,相当于十几层楼的高度(虽然目前有少数地区配备登高车辆达到80米、100米范围,但在全国并未普及),对高于其极限高度的楼层被困人员,消防队员无法利用举高车辆进行营救,而且利用水枪或水炮外攻射流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消防员登高能力的限制。消防员至少身负20公斤设备攀登,需要消耗大量体力,待到达起火层后会因为体力透支,使战斗力下降。
三、登高路径的限制。当消防电梯电源关闭、举高车辆达不到起火层高度时,消防员只能选择沿内部疏散楼梯向上攀登,此时一是受疏散楼梯的防烟性能影响,二是会与向下疏散的人群发生对冲,既影响了人群的疏散速度,又阻碍拖延了消防员的攀登速度。
专家建议加大高楼灭火科研力度
高楼灭火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目前在国外也鲜有有效办法解决。
上海市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李杰表示:考虑到消防技术手段现阶段一时无法跟进,破解高楼灭火难题应在立足“自救”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加强高楼灭火的科研力度,攻破技术难关。
李杰表示,所谓“自救”,并非指依靠大楼内的人进行自救灭火,而是指主要依靠非外力的“内功”进行灭火。包括加强高层建筑的消防管理、加强高楼火灾的技防设施。目前,上海所有的高楼都已建好有关防火“电子预案”。另外,建立高楼灭火救援专业队,加强高楼灭火演练。
此外,周美良结合高楼灭火实践表示,高楼发生火灾,特别要注重第一出动力量,“高楼火灾如果不在第一时间遏制住火势,等到火势一大就很难控制”。(记者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