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市一名75岁的老汉在公交站台下车时,不慎跌倒在地,跟在身后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救他,老汉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听了这话,众乘客才上前救他。(2月23日《南京晨报》)
又是南京,又是老人跌倒,又是无人敢扶……经历过著名的“彭宇案”之后,莫说在事发地南京市,全国各地的人都心有余悸,遇见跌倒的老人不敢伸手。
“彭宇案”后,各地不断重演着类似的新闻: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这绝非表明人们都失去了同情心,人们只是在权衡利弊中犹豫不决。假如按照“彭宇案”中的荒唐逻辑,“谁撞到了老人谁才会去扶”,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可是,面对倒地老人,人们又都不忍弃之不顾。这就是典型的“两难困境”。
没想到,这位老人,却以几十年的生活智慧,刹那间“灵光一闪”,竟喊出一声“是我自己跌的”——其情形之急之窘之危,尽在这一声朴素的话语中。于是“两难困境”不解自破,人们除去心中的枷锁,纷纷上前援助老人。
当然,大喊一声“是我自己跌的”,尽管破解了“两难困境”,却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两难困境”依然以其他形式存在。或许,今后让每位跌倒的老人都学会大喊一声“是我自己跌的”,以解除人们心中的戒备,可能并不是一件难事。但问题在于,假如遇到跌倒后已不能言语的老人,人们又该如何处置?看来,新的难题还会让人们困惑。
很显然,我们最终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形成某种以法律为后盾的行动模式,从而在根本上彻底破解“两难困境”,彻底把人们从情与法冲突之中解脱出来,而不至于停留在毫无希望的道德批判。这一点,或许才是该事件给我们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