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4日电 近200名中国企业经理人24日启程赴欧洲四国,准备用兜里的支票换回欧洲的产品。此行自宣布之初就引起全球关注。
这是中国总理温家宝1月份欧洲“信心之旅”的延续。温家宝在欧洲访问期间,中国与欧盟和欧洲4国共签署38项协议,涉及金额达150多亿元人民币。据有关人士透露,采购团的成交总额可能远远不止这些。
无论最终交易数额是多少,这一举措至少向世界传递了这样一些信号:中国以实际行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归根到底,就是中国坚信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其潜力巨大的市场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机遇。
毫无疑问,经济危机是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但不同的国家应对危机的方式却各不相同。最应该引起人们警惕的,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去年以来,以“产品质量”、“低价倾销”为借口设置贸易壁垒的做法越来越多,直到美国在救市方案中公然写入“购买美国货”条款。
历史经验表明,危机下的自我保护只能使问题更糟糕。全球化发展到今天,由发达国家率先祭出贸易保护的大旗,就更难以让人理解。其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失去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信任,丢掉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号召力,同时也使自身的救市效率大打折扣。
市场的力量在于供需决定的货币与商品的合理流动。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金融系统遭到破坏,企业亟需资金维持运转。而处于上升周期的中国发展重点在于结构调整和升级,对高新技术以及先进的产品和服务有巨大需求,这就产生了互补动能,为互利共赢创造了机会。
中欧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发展的不平衡为双方提供了重要的互补。据官方此前披露的信息,中国企业准备采购的汽车、电信、航空、制造等领域的产品、技术和服务都是欧洲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尤其是中国采购来用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设备与技术,将有助于节能减排,为建设环保世界作出贡献。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些跨国公司因与中国合作或在中国开展业务而免遭灭顶之灾,充分享受到了中国市场的好处。中国出台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一揽子方案无疑将使中国这个市场更具吸引力。与西方把救市资金主要投向金融系统不同,中国主要扶持实体产业,意在激发对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需求。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一忌目光短浅,二忌有色眼镜,三忌经济问题政治化。中国的发展需要正常的国际经济环境,世界经济发展也需要来自中国的贡献。近年来有些国家对中国的各种无理指责和限制,已经被证明是破坏性的而非建设性的。
温家宝总理在出访欧洲途中说:“我们坚持‘三要’,就是要标本兼治,不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加强合作,不要以邻为壑;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要把麻烦推给别人。”这其中,加强合作不是一方努力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有关各方的共识与行动。
温总理的“信心之旅”向欧洲和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真诚、开放与自信,赴欧采购之举更是得到有关国家的热烈回应与好评。相信在互利合作的大前提下,实现共赢是可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