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旅游部门日前在上海港汇广场现场向市民派发总价值超过百万元的景区门票和酒店住宿抵用券,借以激发旅游消费,提高旅游业景气度。不过,据媒体报道,当日发放现场有些混乱,让人有些遗憾。
据介绍,当天想领取旅游券的市民须到现场排队,从活动主办方手中领一张调查表,填好调查表后凭表格进行抽奖,抽到哪个景点就领取相应景点的门票。随着前来排队领取旅游券人数的增多,场面超出了主办方能控制的范围,尽管一再说明活动流程,一再劝说未领取调查表的市民不要再排队等待,但围聚起来的人群始终不见散开,人群中的质疑声越来越大,最终,由于现场秩序无法控制,在警方干预下,旅游券派送活动被迫终止。
旅游券发放发生这样的情况,提醒了有关部门:如果推行以券激发消费的方式,那么事前应精心设计,讲究“精准投放”。
你想,旅游券发放现场之所以那么混乱,是因为有许多人是凭着“不拿白不拿”的心态而来。其实,在现场领得旅游券的人,未必就真的会去旅游,因为那是“白拿”的,扔了也不可惜;而对于那些有消费欲望却“差点钱”的人来说,到这样的派发现场却未必能领到券,而他们本来是最有可能被激发出旅游行为的一群人。
显然,这样的派发,效果会大打折扣。而只有精准地定位于那些最需要激发的人群,旅游券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在旅游券发放方式上,南京最近有过探索,即通过摇号形式,在全市户籍家庭中抽出20万个家庭,他们带着户口簿和家庭成员中任意一位的身份证,在规定期限内到社区居委会领取“南京乡村旅游消费券”。这个方法显然比现场派发科学了许多。不过,这种办法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旅游券“白拿”的性质,因为虽然派送一方又是公证、又是动员了社区网络,但拿到旅游券的家庭却没有付出多少成本,他们处理旅游券时就会随意很多,旅游券最后能发挥多大效益就打了问号。
笔者以为,无论是旅游券还是其他消费券,设计和发放前一定要摸清消费心理。漫天撒网式的普惠,效率远不如选择性的特惠,既然大多数人对白拿的东西不珍惜,那就应该设计一些门槛,比如设计成你必须花一点钱来购买一定面额的旅游券,像100元券面你必须付20元,这样,有了一定的成本支出,大家的态度就会认真些,而真正有旅游需求却差了点钱的人也可通过购买旅游券得到实惠。当然,旅游券设计还需要一些前提,一是景点价格一定要实施“实价”不玩虚;二是在旅游券上体现政府信用,让民众放心地去购买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