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8时多,记者在如皋市吴窑镇的立新村“闲逛”。这是“驻村”采访的第三天,雨过天晴,禾苗青绿。
在农民集中居住的新区,正好遇到一位保洁员在收垃圾,她叫严美芬,55岁,憨厚的大嫂,满面抑制不住的笑意,一看就有喜事。她告诉我们,刚才,她与村委会结算了去年的工资,拿了5475元。目前,吴窑镇保洁员的月薪是400元,镇政府出200元,村里出200元,年薪4800元。严大嫂去年干得不错,加上立新村去年村级经济火红,所以,村里格外奖励了675元。
一边与严大嫂聊着,一边看她收垃圾。家家户户把封口的垃圾袋放在门前或附近的密封垃圾箱中,严大嫂把它们放入垃圾车内,她挨家挨户地收,并不断地停下来,做着户外清扫。难怪我们“驻村”后看到农民房前屋后和道路上如此整洁。严大嫂一路把垃圾送到村头的垃圾中转站,我们特意观察一下,没有“跑冒滴漏”。每天有车来,把垃圾中转站的垃圾送到垃圾处理厂。
严大嫂的活不轻,但她说,她蛮喜欢的,还有一些新鲜。严大嫂说,她们农民以前倒垃圾,都是随便找地方,瞎倒倒,河边路边屋角,多少年了,农民就是这样。刚开始集中收垃圾,家家不习惯,后来看到蚊子苍蝇少了,臭味没了,少生病了,都知道讲卫生的好处了。自己一分钱不出,政府拿钱为农民运垃圾,哪个不喜欢?个个都配合。
在新农村建设上,有时,农民的“理解力”和“执行力”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在立新村,我们听到一个有趣的例子:村委会在建设集中居住新房时,考虑到农民住“别墅”的过渡性,特意给每家厨房都安了烧柴火的大灶,还在阳台上搭了放柴火的棚子,可农民入住后,都烧起了煤气,不用大灶了。村委会所担心的“会客厅养鸡鸭、卫生间养鱼虾”并没有出现。考虑农民“房前屋后,种瓜种豆”的多年传统,新房前还预留了菜地,可记者看到一些农民却种上了鲜花。立新村改厕时,先是几家装了抽水马桶,做了粪便无害化无味化处理,乡亲们都来观摩,纷纷试用。不久,就有一千多户“跟进”。据说,去年如皋有10万农户改了抽水马桶,今年要达到全部改厕。
当地有关领导告诉记者,现在,如皋这样的农村,有路有电有水有通讯有电脑有电视有车,已基本具备了现代文明的许多硬件。所以,我们不能小瞧了收垃圾和改厕所这类的小事,通过环境的改变,促使农民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改变,可能正是当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牛鼻子”。
环境建设还被引入生老病死的处置上。2007年,该镇黄石村平掉原来的乱坟堆,建造了村里的公墓。记者看到,约3亩地大的公墓里套种着2亩多的油菜,油菜中还种着紫薇。公墓内设有布置肃穆的悼念堂。65岁的黄锦安是专职守墓人。他说,等油菜和紫薇都开花了,那公墓是很好看的。村主任沈卫华说,公墓里现已安葬了80多人,还有100多空穴。看到公墓好,黄大爷又尽心,村里人都把零星的墓地迁到这里。原来的墓地被复耕了,火葬率也达到百分之百。这墓地是村委会花了十几万修建的,去世村民入葬只需花100元刻个碑,碑的大小都是统一的。对黄大爷,村里开出年薪1500元,公墓里菜地收入也归他。
新农村建设催生新农民
通过新环境的建设,促使农民多年生活习惯的改变,通过新习惯的养成,形成新的健康的现代生活。这是以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民达到小康生活的必然路径。
现在,仍常听见有人对推动农民集中居住颇有微词。其实,农村已不是以前的农村了,如交通,集中居住地通公交已成了今年如皋各级政府的硬任务,“路路通”中水泥路“通组”和“通户”正在实施,改穿皮鞋的农民不再“晴天一脚土,雨天一脚泥”了,这是分布零星的自然村落无法做到的。
再说通讯和娱乐吧,农民集中居住使宽带上网、有线电视、手机充值等十分便当。改厕改水也因集中居住而更好推开。我们在如皋市立新村所见的农民新集中居住地,有超市,有农民书屋,有篮球场,有儿童乐园,有农资店,周围是清澈的小河和成排的树木,与以前大队部挨着打谷场的旧日村落中心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农村环境的改造,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着农民。而让他们成为共同建设共同分享现代文明的一代新人,这正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顾德宁 陈明 陈炳山 沈国仪 吴红梅 刘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