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中国赴欧采购团”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据称,这是近年来中国首次向欧洲专程派出如此规模和级别的采购团。无论是其高达150亿美元的采购额度还是其行程安排,都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格外重视。就此,商务部研究院马宇先生为我们发来了特约分析文章。
2月24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率领“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赴欧洲四国进行经贸活动。虽然促进团的工作内容包括贸易投资研讨、洽谈和采购,涵盖贸易、双向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但外界还是习惯性地解读为“采购团”。25日,促进团便在第一站德国签订了总金额超过100亿美元的采购合同或合作协议。
即使是采购,我们也应看到,赴欧采购不是派红包,其意义也不仅是媒体关注的150亿美元或更大金额的采购那么简单。
实际上,这首先是一种态度。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任何国家都难独善其身,唯有团结协作,共克时艰。中国是世界大国,国际地位正在逐步提高;中国又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全球第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在扩大。而这也同时意味着中国对于全球稳定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所以,这时的赴欧采购,就是一种宣示,表明中国的态度、胸怀和担当。在此困难时刻,中国会坚定地跟其他国家站在一起,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以推动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危机。这种态度和做法,将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更会拉近中国和世界的距离。
其次,这毕竟是一次经贸活动,所有的采购都基于互利共赢原则,考虑到我国的现实需求,考虑到我国的商业利益。这不同于郑和下西洋时的宣扬国威、遍施皇恩、广洒雨露,而是一次现代国际贸易条件下的商务之旅。所以我们看到,促进团的采购清单,要么是我国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要么是高新技术,要么是现代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对于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以及提高消费者福利,都有积极作用。即使在正常的国际贸易中,这也是我国鼓励进口的,而非纯粹满足出口方要求,因而也就不会产生有人担心的对于我国扩大内需可能的抑制作用。
第三,这次的采购行动,还会对我国的贸易环境改善产生积极作用。单纯从贸易角度看,这可能是这次赴欧采购更重要的意义所在。危机之时,各国出于自身眼前利益考虑,会采取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就包含了“买美国货”内容,而在欧洲,要求限制进口的呼声也此起彼伏,甚至成了重要的政策选项。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将对我国产生重大损害。我国的对外贸易,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我国出口14285.5亿美元,进口11330.9亿美元,贸易顺差2954.6亿美元,比2007年出口增加2105.4亿美元,顺差增加332.7亿美元,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也同时意味着,如果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我国将是最大受害者。此次赴欧采购,不啻向世界发出明确信号:中国将继续开放自己的市场!这种姿态,不仅仅是给欧洲看的,也是给美国及其他国家看的。再发生贸易保护纠纷,我们先站住了道义立场。
赴欧采购,一箭多雕,但具体效应如何,当然尚需多方努力。套用西谚所云,生意就是生意,即使咱有那么多想法,也需要利用商业智慧去实现,别花了钱还被人嘲笑为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