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某公司无故拖欠的1万元工程款,曾是广外红莲中里社区乔福茂大爷的一块心病。他也曾想到请律师打官司,往来于多个律师事务所咨询,要么嫌事情太小不接,要么一审下来代理费就要5000元,如果不成功接着二审,即使最后赢了1万元也所剩无几。老人一时间打起了“退堂鼓”。后来,自家社区也建起了法律服务室,这里的律师仅用2000元就代理了他的一、二审诉讼,并打赢了官司。如今,宣武有84个社区都和红莲中里一样,建起了法律服务室。居民不出社区大院,就能享受到无偿法律咨询、维权调解,免费或者低价的法律援助、诉讼代理等服务。年内,其他23个社区也都将建起这样的服务所,届时法律服务所将覆盖全区每个社区。
不出社区找到律师
100平方米的红莲中里社区法律服务所里,6位居民正在和北京法典航舰律师事务所的王良律师大倒苦水:春节期间有人放炮弄坏了居民的玻璃窗,物业公司竟然不闻不问。王良边听边记下案情细节,居民们话音刚落,他就条分缕析地指出了物业公司违反了哪几项规定,并商定多收集一些有类似遭遇的居民情况,随后正式向物业公司提出谈判。
“按照约定,每个月第一、三周的周六上午,我的律师团队必须要来这里上4小时的班。”王良指着与居委会签订的服务协议说。这份协议上还明确了,律师须“公开电话、传真等联系方式,随时为社区居民解答法律问题。”每到接待时间,总有居民来咨询,多则10余人,少则4、5人。律师们平均半天时间,可接待并初步解决5到10个争议。
另外,律师团队中必须有一位责任律师,对接手的案子负责到底,其他3、4人作为助手。对于责任律师的选定,王良表示他们有着严格的标准,除要有5年以上从业经验、无不良职业记录外,还必须有较高的稳定收入。原因是,在社区工作与在事务所里流程不同,不是以赚钱为目的。律师首先要免费咨询,帮助群众分析案情,将起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一一告知当事人,尽可能通过调解、仲裁等手段解决纠纷,降低维权成本;必须诉诸法庭的,责任律师须与当事人签订正式的代理协议,一律按照低于日常的价格受理。
困难群众免费请律师
对于社区中的困难群众,责任律师更要想方设法帮他们免除维权过程中的花销。残疾人张淑兰手术失败,多次找到院方理论未果。社区律师在对她的案情仔细分析后认为,如果履行诉讼程序,周期长成本高,于患者本人不利,故此主动联合残联等部门,两次找到医院据理力争,最终达成调解。张淑兰未花一分钱就讨回了2万元的赔偿款。
为弱势群体维权,社区律师如果独木难支,还可以求助于专业法律援助律师团。目前,宣武司法局已联合辖区内的105名注册律师,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服刑人员6类人群,分别成立了专业法律援助律师团,一旦社区律师遇到有关上述人群的棘手案件,他们可以马上支援。
此外,如果当事人是特困老年人、困难残疾人等,责任律师须与街道司法所的法律援助站联系备案,符合条件的将由区法律援助中心派出公职律师,为他们免费代理诉讼。同时,区司法局还向80岁以上老年人、一户多残家庭、老年残疾人等发放了“法律援助速通卡”。持卡者可以直接到就近的街道司法所申请法律援助,享受专业律师的免费咨询、代理诉讼等服务。对行动不便的持卡人,区法律援助机构还将委托签约律师上门提供服务。至今,已有近300位困难群众因此受益。今年,司法局等部门计划再为100户以上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提供上述援助。
政府、居民考核律师
社区签约律师也并非“铁饭碗”,服务协议书上写得明白——“有效期两年”。其间,区司法局会定期听取居委会、居民代表的意见,查看签约律师的出勤记录。服务不到位的律师,到期自动淘汰。
当然,表现好的律师不仅会赢得百姓的口碑,还能得到区司法部门的推荐,参与涉及区域重大利益的案件。至今,宣武辖区内41家律师事务所中,已有26家规模大、实力强的单位,参与到社区法律服务所的建设中,并表示希望长期扎根社区。
其实,早在与社区签约之前,区司法局已先和各个律师事务所约法三章:首先,社区法律服务所每月3日,须书面报告上月法律服务所建设及业务开展情况;其次,必须向社区居民公开办公地址、联系电话、工作人员简要情况、接待时间等;第三社区法律服务所必须建立工作台账,对接待情况进行登记、汇总,定期统计、分析,把握社区法律服务的特点。
宣武区现有的84个社区法律服务所,全部有自己固定的工作地点,并配了电话、空调等设施,相关的法律书籍也是一应俱全。为此宣武区给每个法律服务所大约拨款3万元左右。今年,耗资40万元的宣武法律服务网也将投入使用,各个社区法律服务所和签约的律师事务所里都设有网络终端。签约律师不在的时间里,居民可以通过视频设备,“面对面”地向事务所里的值班律师免费咨询。(记者 巩峥 通讯员 何晓红 陈虹)
丰富“社区文化” 成都市社区文化扫描
北京:社区志愿者将凭证上岗 可在社区或街道报名
成都提高医保报销比例 小病到社区报销额度更多
石家庄启动“健康教育社区行规范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