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号方便、熟悉病史、药费便宜是社区医疗服务的三大优点
仅有22.5%的人愿意去社区医院就诊,社区医院的设备和医务水平与大医院确实还有差距
医疗体系应是个正三角形,尖儿是大医院治疑难杂症,底座是大量社区医院治小病,但现在是个“倒三角”
吃过午饭,77岁的杨立信大爷溜达着到北京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街南社区站接受例行检查。“百八十块钱就把病看好,而且社区医生都熟悉我的情况,还定时打电话询问我的情况,叮嘱我不要抽烟喝酒,真是太舒心了。”
杨大爷的舒心事是我国在推进社区医疗服务过程中取得成就的一个缩影,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被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
今年1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过,“新医改”又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认为,新医改的5个重点改革中最重要的是社区医疗,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问题,才能真正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今年两会的政协委员们也纷纷为社区医疗建言献策。他们一致认为:社区医疗服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社区医疗渐入人心
北京市丰台区的王阿姨正忙活着整理社区成员递交上来的健康材料。王阿姨解释说,健康材料上面记录了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信息,并附有每个人的病史。填好后社区有专门的医疗救助小组负责,居民有健康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去咨询。
“如果把大医院比喻为人体的‘主动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是人体的‘毛细血管’,所以社区医疗工作必须深入到居民生活的细微之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学会会长金大鹏认为。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逐步建立了由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目前,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已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已超过30万人,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北京、天津、杭州等一些大城市已建立起“15分钟健康圈”,居民只要步行15分钟就可抵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也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一方面,许多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深入到居民当中,为居民建立细致全面的健康档案;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投入资金开发信息系统软件,详细准确并有人性化的医疗信息将为居民得到快速准确的治疗提供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指出,挂号方便、熟悉病史、药费便宜作为社区医疗服务的三大优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社区全科医师团队逐步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
社区医疗条件尚待完善
2月25日,广州市民徐浩起了个早,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挂号处排队40多分钟后,才拿到一张下午3点多的号。“我不想这样排队啊,可社区医院医疗水平、设备、药品我都不放心,还是去大医院踏实一些。”广东一项面向社区居民的调查显示,仅有22.5%的人生了病愿意去社区医院。
“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是比较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方式。”全国政协委员、无锡市主管卫生的副市长华博雅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社区医院应当成为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等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但从目前来看,在社区医院设施、诊疗水平等客观条件上与大医院之间确实存在较大差距。
“如果所有的病都首先在社区医院首诊,目前来看时机还不成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认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区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水平与大医院相比,确实还存在一定差距。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很多病人并未把就医的第一选择放在社区医院。据北京市劲松社区医院院长张建中介绍,虽然北京目前推行社区医院首诊制,但来的人并不多,2月以来,该医院平均每两小时才有一位病人来问诊。并且目前这种“门庭冷落”的场景并不鲜见。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尉中民看来,搞好社区医院,有高素质的全科医生是关键,但全科医生却恰恰是目前最缺乏的医疗人才。“在全科医院的培养上,我们国家并不是走在前面的,而且社区医院病患者少,医生见到的病例不多,积累经验相对较难。”
合理配置资源 加强社区医疗
每隔几个星期,都会有同仁医院、协和医院等大医院的大夫在北京市左安东里的社区医院开门诊,“我母亲从家走过去只要10多分钟,咨询看病非常方便”。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尉中民介绍,这种大医院与社区医院联动的机制已经实行多年。
据记者从北京市卫生局了解到,2008年度,共有21283人次的大医院临床科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下到社区工作,接诊患者121750人次,会诊2543人次,带教培训3678人次。有1142名退休医学专家返聘到社区工作,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862人。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有6002人在大医院或医疗院校得到培训。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工作覆盖率达到100%。
“一方面要保障投入,另一方面,从长远来说,社区医院最缺的还是人才。”四川乐山市主管卫生的副市长徐建群委员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她说,目前存在一个情况,一些社区医院的医生水平高了,就千方百计找机会往大医院挤;而另一些致力于社区卫生事业的人因为难以取得医生执业资格证书,又不能如愿成为社区医生,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社区医院既引不到人,也留不住人。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主管卫生的副市长郭振家则认为,社区医院缺乏人才,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只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将大医院和社区医院捆绑起来,将社区医院变成大医院的分部;同时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在收入、职称、培训等方面给予他们稳定的政策优惠,才能促进各级医疗机构人才分布合理化。郭振家希望,通过3-5年,将社区医疗门诊比例提高到30%-40%。
“医疗卫生体系理想模式应该是一个正三角形,尖儿是大医院治疗疑难杂症,底座是大量社区医院治小病,但现在是个‘倒三角’,大家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学会会长金大鹏对记者说,“搞好社区医院,就是让这个‘三角形’能够正过来,医疗资源才能被有效配置,老百姓看病将不再困难。”(记者 王豫斯 李蕾)
看病不难也不贵?谁来摘去委员们的"精英式偏见"全国医疗卫生机构2011年全面禁烟医疗机构见死不救困局:被拖欠救治费逾百亿解决“看病贵”也应实践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