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红效应”是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这种“廉价的非必需品”,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成了人人都消费得起的“安慰品”。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寄望于成为“口红”,逃离灰色的经济阴霾。
2008年,中国电影业以傲人的成绩让自己看起来很像那支散发魔力的“口红”,加之美、日、韩等国的先例,似乎中国文化产业也将借势实现快速振兴。然而,这究竟是事实?还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想象?这样的“口红效应”又能够持续多久?
资料图片
“口红效应”与文化产业
金融危机来了,有人失业、有人减薪……钱包瘪了,生活还得继续。在这个时候,还有什么能让人们慷慨解囊,甚至排队争购?答案便是:电影票。
2008年末至2009年初的贺岁档,让电影从业人员喜出望外。“这是我们影院开业以来票房最好的一个档期,不管是高成本、大制作,还是小成本,引进片,几乎每一部的成绩都相当好。”南京新街口国际影城相关负责人崔恒斌说。
最新公开的票房数据也印证着这一观点: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达到43.41亿元,同比增长10.14亿元,增幅达30.48%,加上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25.28亿元和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放电影的广告收入15.64亿元,2008年电影综合效益拿下了创纪录的84.33亿元,中国首次挤进了全球票房前十名。
与此同时,KTV和演艺场所的生意也日益火爆。位于南京黄金地段新街口的麦乐迪KTV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到现在,店里有超过一半时间以上都要提前订位、排队,生意不是变糟而是变好了。”记者又从江苏省最大的文艺演出团体--江苏省演艺集团了解到,该集团2008年演出场次达到了5119场,较去年增长36%,经营收入达到8667万元,同比增长27%。
台资企业职员戚亚萍告诉记者,“我们公司已经放出要裁员的风声了,大家情绪都很紧张,下了班和几个同事去KTV唱唱歌,去看看电影,花不了多少钱,但能让心情好一点。”
有关专家指出,这就是经济萧条中的“口红效应”(Lipstick Effect)。
当危机来临,人们可能会砍掉很多大额消费,于是房地产、汽车、外贸出口等多个支柱性产业遭受到了冲击,但口红、香水等却仍将保持热销,因为人们需要一些便宜的方式让自己快乐一点。于是,看电影、K歌、看演出、网络游戏……这些看似“非生活必需品”,但却“廉价而使人愉悦”的文化娱乐消费也就顺势而上了。
如何成为引发效应的那支“口红”?
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并非一种想象,这与上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好莱坞娱乐业异军突起,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韩国网游业和影视业的突飞猛进,相隔数十年却图景相似。越是经济不景气,文化娱乐业越是红火,这几乎已经成为观察经济景气指数的参照系之一。
20年代的大萧条中诞生了票房传奇《乱世佳人》《金刚》;1982年美国失业率高达10.8%时,《E.T.外星人》创下了蝉联16周票房冠军记录;“911”恐怖袭击后,《蜘蛛侠》大卖4亿美元,改写了美国票房历史。难怪美国影院业联合会主席会这样勉励同行:“在过去的40年里,这个国家遭遇了7次经济不景气。但在这7次里头,有多达5次当年电影票房反而强烈地攀升上去。”
目前,“口红效应”一词已随着金融危机一起,成为年度热门词汇。众多产业都在寄望于成为那支最大的“口红”以成功躲避危机。那么,要成为一支引发效应的“口红”,又需要哪些条件呢?
南京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顾江教授认为,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首先,价格够低;其次,具备心理安慰作用;最后,相比同价位的消费品,它的安慰作用更强。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正符合这些条件,但并非适用于文化娱乐业的所有门类。金融业和制造业的不景气,已经让很多艺、体育明星面临着赞助合约的危机。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赞助企业广告预算的持续缩水,将使得一些以广告支持为生的行业,如电视台、报纸刊物、公益演出、体育俱乐部受到直接冲击。
“口红效应”能拯救这些行业吗?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影响我国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因素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是居民的收入水平,第二类是宏观经济发展、消费品的价格水平和价格环境,第三类是消费习惯、制度及其变化等其他因素。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价格因素最为牵动人心。
“想想球票、高档演出票有多贵吧,如果文化娱乐行业能够更多地迎合大众消费水平,口红效应应当能产生更大的作用。”顾江说。
让更多“口红”脱颖而出
“越是艰难,人们越喜欢便宜的,和可以转移实现的东西,电影等文化娱乐项目就是这种奇妙的综合体。”江苏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李向民说,但目前我国不少文化娱乐消费还看起来很“奢侈”,电影、图书等价格在消费者的心目中远未达到合理位置。
据分析,与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比较,买书看电影看演出的支出相对偏小;而对于四五十元的图书定价、七八十元的电影票价、成百上千元的演出票价,文化消费的绝对值则明显偏高。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口红效应”中的价格敏感度,进一步降低电影业、图书业等文化娱乐业的快速消费品的价格成本,使得更多的“口红”脱颖而出。
美国曾在上世纪20年代大萧条期间,发起“五分钱平民电影运动”,目的就在于用低票价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培养观众的消费习惯。而有关研究也已证实,越是受教育程度高、收入高的人群,越会对消费路径产生依赖,也就是所谓的“上瘾消费”。因此,一旦用价廉物美的产品培养出稳定的消费人群和市场,对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出版业内人士则认为,目前书价在读者心目中远未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当当网、卓越网等网上书店的成功正是源于低价。面对中国图书出版业滞胀的现状,可以通过政府买单的“农家书屋”工程,使经济并不优越的农村读者也能成为“口红效应”发生作用的对象。此外,数字出版产品也具有成为“口红”的可能。
除了充分利用“口红效应”中的价格敏感度,使文化消费回归到合理价格,刺激更多的消费热情,有关专家也指出,“口红效应”毕竟只是影响消费的其中一种,是特效药,但并非“万灵丹”,从根本上提高文化娱乐消费品的质量更为关键。顾江建议,尽快出台专门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从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的建设、文化产业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方面,从制定完善扶持政策、理顺投融资体系、培养人才激发原创力等方面着力,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总体实力,文化产业才可能在危机中趁势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