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资本充足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发行次债加高附属资本短板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刘诗平 章利新)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正在趁着当前的较低成本期,掀起新一轮的次级债券发行潮。
中国银行上周五表示,计划发行总额不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券,用于补充其附属资本。这是今年以来第3家宣布发行次级债券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说:“发行次级债券主要是为了改善资本结构,中行的核心资本太多,附属资本太少。目前的利率水平相对较低,财务成本相对较低,补充资本金也是为将来发展做储备。”
此前,中国建设银行2月份已发行400亿元次级债券;交通银行表示,计划今年发行至多300亿元次级债券;中国工商银行去年10月曾表示,有意在2011年年底前发行至多1000亿元次级债券;尚未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也表示,将发行次级债券充实附属资本。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室主任曹红辉对记者表示,中国银行业目前并不存在流动性压力问题,此次发行次级债券应该出于长期的战略考虑。“附属资本的增加,有利于银行发挥杠杆作用,提高资本的运作能力和规模”。
所谓商业银行次级债券,指商业银行发行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
1988年颁布的《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由普通股等项目构成,附属资本则包括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券。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3.89%,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1.04%。工行和建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2%和12.10%,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51%和10.20%。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整体而言都较高,发债多是为了未雨绸缪。时下流动性比较充足,发行的成本低,相对说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比较好的发债时机。”
当前债券融资成本较低也是吸引银行积极发债的因素之一。交行金融市场部王树同指出,从资金面和供给面对比看,2009年债券市场资金比较宽裕,上半年尤其宽裕。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上一轮发行次级债券的高峰期是在数年前的股改上市之时。与当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不足、财务状况不佳不同,当前这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8%以上。
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等不利因素影响,这些银行的财务状况依然稳健,流动性依然充裕。
中国银监会表示,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数据证明银行资产质量已经下降。银监会同时强调,拨备和资本必须充足,这不仅是单个银行合规经营的要求,也是抗风险的重要保障。
数据显示,到去年末,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49%。不过,银监会日前要求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至少达到130%,风险较高的银行达到150%以上,同时要求商业银行积极拓宽资本金募集渠道,确保资本始终充足。
与此同时,在中央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情况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落实政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多放贷款,这在无形中对资本充足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根据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新增贷款目标为5万亿元以上。这一数字超过去年全年银行业4.9万亿元的实际新增信贷。
自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62万亿元后,作为贷款主力军的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已显示出更积极的发债倾向。
不过,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说,中央政策并没有下达命令说要具体如何发放贷款,就目前看来银行并没有出现盲目投放和扩张,尽管1月份的贷款增速迅猛,但还是稳健的。
分析人士指出,通过发次级债的方式来充实资本金,主要是适应规模快速发展的需要。近几个月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迅速增长。“发行次级债充实资本金,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时保持资本结构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曹红辉表示。
肖钢说,现在中国银行的经营机制与5年前有很大不同,银行都严格控制贷款投向,并没有靠放松贷款条件而扩大规模,我们有信心、有条件不走过去的老路,“大贷款”不会形成“大不良资产”,而是通过大发展实现“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