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3月11日电(记者张泽伟)三月的渤海湾,依然风急浪高。望着一艘艘巨轮满载集装箱驶离天津东疆保税港区,43岁的张丽丽面露微笑,心如潮水。
她笑得很舒心。作为天津港集团总工程师的她,乐见港口繁忙,商船云集。而且,东疆保税港区这一全国最大的保税港区,已承担起“国家使命”,在中国探索建立高度开放的自由贸易港区。
她又百感交集。因为这片港区就是她的“孩子”,作为东疆港区工程建设总指挥,她和她的团队仅用20个月就完成了原计划3年的工程,从填海造陆到基建施工,从兴建码头到开港运营,几多艰辛,几多酸苦。
“系着绳子施工,裂着嘴唇指挥”
东疆港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全部是填海造陆,目前已成陆25平方公里。
张丽丽说,建设初期,建设者面临的是一片汪洋和淤泥,施工条件艰苦:“由于是吹填淤泥成陆,最初只能在泥浆上铺上荆笆,能落脚的地方只有不到2米宽的袋装混凝土围埝,为防止有人掉进泥淖里,我们腰间都得系着绳子才到作业面。”
连接人工岛与海岸的,是一条11公里的临时路,坑洼不平、泥泞不堪。工人们只能吃住在荒岛,饮用水和食品需要运送而来,电只能依靠临时的施工用电。工地更没有条件建厕所,因此,张丽丽每次去工地巡查、部署,养成了不喝水的习惯,有时在岛上工作几个小时,常常嘴唇皲裂,嗓子嘶哑。
夏天,岛上有时温度高达40摄氏度,风力超过9级;冬天严寒刺骨,经常是七八级大风,羽绒服、棉大衣一吹就透;雨季来临,施工现场被笼罩在雨雾之中,只能在泥泞中艰难施工。
“既要宏观协调,更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东疆保税港区的建设涉及天津市十几个主管单位、20多家建设单位,工期紧、环节多、工序相互交叉。
张丽丽说,作为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她必须统筹安排,科学调度,合理地占满空间,用好时间,确保工程进度。
从2007年2月开始,东疆保税港区建设进入高潮,道路、码头、仓库、联检服务中心等项目全面开工,近万人同时在4平方公里的地域作业。在张丽丽的统一协调下,整个工程忙而不乱,按预定时间顺利推进,建设中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高空坠落、工伤死亡等重大安全事故。
“也有个别施工单位闹情绪,就必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张丽丽说。
2007年10月的一天,天气预报第二天有大风,当时物流仓库的80%的屋顶已经完工,如果刮起大风,不仅可能造成屋顶“掀盖”,而且容易发生事故。但施工单位一位负责人因为连续加班多日拒绝赶工,张丽丽了解情况后赶往现场,耐心地向该负责人讲明了危害,更让他知道干好这个全国最大保税港区工程对于自身企业既是极大的品牌宣传,又是考验队伍的绝好时机。最后,张丽丽与该负责人带领工人连夜干完屋顶工程。
“工程进度精确到小时”
由于任务重,工期紧,张丽丽和她的同事们的工作状态被形象地称为“5加2,白加黑”,就是5个工作日和周末2天,夜以继日地工作。
2007年11月15日,距东疆保税港区一期封关运作不到一个月,天津海关组织对东疆保税港区进行预验收,看到东疆保税港区建设进度虽然很快,但仍有许多地方距封关验收标准有一定差距,因此打算推迟验收计划。张丽丽急了:“东疆保税港区将于12月11日实现一期封关,这是天津市领导和天津港集团公司领导作出的承诺,我们的建设组织是精确到小时的,请海关相信我们,我们一定保证顺利完成任务!”
随后,张丽丽协调各个建设队伍,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她常常凌晨3点还在现场指挥、协调。东疆港区白天热火朝天,夜间灯火通明。
同年12月6日,东疆保税港区顺利通过海关总署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9部门组成的国务院联合验收小组验收,并于5天后实现封关运作。
“每一项工程都奔着‘鲁班奖’去”
在建设过程中,张丽丽和她的团队除了发扬吃苦精神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运用科学技术,创新工艺。
在建设联检商贸服务中心工程时,大楼外的玻璃幕墙就采用“会呼吸”的玻璃,通过增加中间循环体,实现了节能功效。
测量被称为水上作业的眼睛,一般采取GPS卫星定位仪器勘测。由于东疆港区附近没有高大建筑物作参考,误差要达到2至3厘米。测量班长吴玉平想出“油桶定位”的特殊办法,利用海水平潮时机,在岛侧水面放置2个有钻孔的废油桶,用两台水准仪同一时间观测油桶里的水面高程,并引测到岛上。这个办法经水科所和监理公司测量人员检测,误差仅有2到3毫米,保证了引测的精确性。
东疆保税港区建设过程中,共有19项技术创新成果在工程中得到应用,两项工艺还获得国家专利。张丽丽自豪地说:“尽管我们仅仅用20个月就做完原定工期为3年的工程,但工程质量肯定是一流的,每一项工程都奔着‘鲁班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