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樊如钧摄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 新华国际时评:中国惠民生的国际解读
新华社记者金旼旼
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办好教育、医疗改革、保障住房、农民增收……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详尽的惠民政策和措施,凸现引人注目的民生亮点。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政府启动大规模民生工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一些媒体认为,中国政府的做法近可扩内需保增长,远可夯实未来经济增长的民生基础。
国际社会之所以广泛关注中国民生工程,关键在于惠民生在中国保增长、调结构等政策组合中具有重要的全局意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口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中国出口占GDP比例达37.5%。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后,随着外部需求的锐减,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模式恐难以为继,消除内需“短板”成为了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社论指出,保增长和惠民生挂钩,本质上是中国实施经济转型战略的前奏。多年以前,中国政府就试图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但一直难以迈出大步伐。外部市场萎缩后,内需不足的缺陷逐渐凸显。现在中国决心乘势启动经济转型进程,如若成功,中国必将迎来另一个充满潜能的发展机遇期。
保增长的关键在于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关键则是改善民生,因为只有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网络健全、安全系数增强之后,人民才能减少后顾之忧,才能有效刺激消费。《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政府需要在民生方面投入更多资金,如此一来人们才有信心进行消费。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也指出,中国政府宣布的宏大民生计划将部分抵消金融危机给消费者带来的不确定感。
中国政府有关提高农村消费能力的举措引起了外媒的特别关注。日本《读卖新闻》认为,支持“家电下乡”等政策,显示了中国政府正在把帮助中国7亿农村居民增加消费支出作为工作重点。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贝哲民说,中国政府和国内制造商将克服经济困难的希望寄托在改善中国农民生活而不是美国消费者身上,这有可能在未来10年中重塑世界经济。
中国政府把保增长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在改善民生中实现增长目标,这不仅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短期举措,更是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减少外贸依存度的长期发展战略。美国《华盛顿邮报》指出,对中国来说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是投资基础设施并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战略,这样就能建立一个更加稳固的国内市场来促进消费和推动经济转型。
由于中国市场的开放性,中国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也将惠及其他国家。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指出,美国等其他国家高度关注此次中国全国人大出台的政策。中国内需增加,将防止美国出口额的急剧下降,国际矿产、基建材料和设备供应商以及瞄准中国消费者的企业都将从中获益。
“为政之要首在利民,为治之道重在安民”。中国政府启动宏大的民生工程,让外界一窥中国领导层的思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会动摇,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普惠民生。经济与民生和谐发展才是长治久安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