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反方激辩国是
辩论国是,是“两会”核心议题之一。代表委员们来自不同地区、行业,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自然会有意见交锋。真理越辩越明,一个没有思想碰撞的会议,很难说是成功的。
2009年“两会”,南方周末梳理出代表委员关注度最高、观点交锋最为激烈的十大议题,并期望来年的两会,有更多、更激烈的观点交锋。
全国发消费券?
不久前,杭州、成都等地方接连发放消费券。在本次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建议,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消费券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有效振奋民众消费信心。
◆正方: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递交提案《发放消费券有效拉动短期内需》,建议按中国公民每人每次1000元的统一标准分四次发放消费券。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也表示发消费券有利于扩大内需,但关键在于怎样使消费券的发放更公平。
◆反方: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接受采访时说,“消费券是春节前,某些地区针对特别困难的群体发放的,不会在全国范围发放”。
人大代表何健忠觉得,“发券不如降税”,建议按行业分类别来征税。
态度最为坚决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我反对消费券,而且个人认为消费券对消费还有反作用。”
部分两会代表、委员也认为,推动消费的不是消费券这种形式,关键还是要看民众消费意愿为何比较弱,有必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点评:在欧美,一旦有官员提“发消费券”,就有经济学家反驳说“减税才更利民生”。其中原委,值得代表委员和政策制定者三思。
看病不难?
“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有数位委员抛出惊人之语:中国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是患者求医标准过高,导致医疗资源“拥挤”。
◆正方: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副院长徐勇等政协委员就认为:如果病人从新疆跑到北京看病,那已经超出了基本医疗范畴,不能抱怨“看病难”。他还表示,即便是在发达国家,长时间等待看病也是现实问题,非急症病人几个月看不上病的情况也大量存在。
政协委员、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玉峰则质问:“什么叫基本医疗?什么是大病什么是小病,概念都要分清楚。不分条件地提‘看病难看病贵’是一种误导。”
◆反方: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说,医疗改革的中心就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回应上述政协委员言论说:“我想他可能对卫生医疗工作不是很了解,也可能是从局部,某个医院来说的,不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
★点评:优质的医疗条件、优秀人才都集中在了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医院,百姓对小医院不放心,其实真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房价高企,政府受益最大?
◆正方:在本次全国政协会上,全国工商联递交了一份名为《我国房价为何居高不下》的大会发言,提及去年就全国9城市“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费用”的调查显示,在总费用支出中,流向政府的部分(即土地成本+总税收)所占比例为49.42%。其中上海的开发项目流向政府的份额最高,达64.5%。
报告将房价高企的责任归结于政府,自然引发房地产商热烈响应。全国政协委员、恒大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说:房价中,土地成本、各类税费、企业利润,才是真正影响房价的变量。
◆反方: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市长韩正对此报告予以否定:不知全国工商联的数据怎么来的,肯定有误。他说,上海市在旧城改造中是免收土地出让金的,“大家可以找土地规划部门核实。”
★点评:嗯,核实后的数据,不知道能不能给咱们老百姓瞅瞅……
对房地产的政策限制该放开?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对符合条件的第二套普通自住房购买者,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
总理话音刚落,许多媒体就作出“政府将松绑二套房贷政策”的解读。当日内地股市房地产板块大幅飙升。随后,从房地产商到地方政府,各方都本着自己的利益诉求,竭力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解读。
◆正方:政协委员、北京兆泰房地产公司董事长穆麒茹认为,“二套房贷限制实行‘一刀切’政策,好多需要升级换代的改善型需求者成为该政策的‘被误伤者’”。她更坦率地说,即使是投资性的购买,“又何尝不好呢?这也是扩大内需的一部分”。
政协委员、广州宏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仔说,二套房政策松绑可以很大程度地激活房地产行业,“应该更大程度地甚至彻底放开二套房贷款政策”。
◆反方:面对地产界代表委员的舆论攻势,央行副行长苏宁表示,对于二套房政策,央行和银监会去年都已经有了明确规定。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二套房是“符合条件的”,就是居住面积要低于当地平均面积,是为了改善住房条件而购买的第二套房。
人大代表、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总理说的是自住性、改善性的住房,与完全放开二套房贷限制有明显区别。住房贷款任何时候都有风险。”他明确表示:媒体误读原意,“没有说(二套房贷)放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也出面发话,近期将不会出台新的房地产利好政策。
★点评:据报道,一些银行对“优质客户”已经开始执行优惠政策了。北京某楼盘负责人透露说,“银行不允许对外宣传此事,……只做不说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四万亿投资:重基建甚于重民生?
“4万亿”怎么花?保增长还是保民生?如何做到公开透明?代表委员们热烈建言,也激烈争论。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传出消息,今年两会不审议“4万亿”,不过,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还是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主动将“4万亿”的流向对社会公布。
◆正方:张平介绍,“4万亿”投资中,基础设施的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等,约15000亿左右。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方面,大体上是1500亿。
◆反方:有不少代表委员对“4万亿”的分配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飞说,在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上,此前在国家建设中历史欠账较多,“4万亿”更多应该投入这些领域,避免再次出现盲目投资、重复投资的现象。
人大代表刘来平和李嘉也提出,财政支出不能仅仅盯着一些重大项目,还要将此前没有构建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起来。
政协委员、上海市静安区副区长朱成钢则质疑:如此巨额的资源分配,仍通过中央集中审批、规定在某一期限内见效的操作模式进行,其更显著的作用是使经济数字达标。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要调整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比例,要改革政府主导的经济结构。通过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地刺激经济,很难解决经济发展的长期问题。
政协委员、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也指出:“4万亿”计划出台后,有些政府部门和官员计划经济旧意识复归。原本让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由于一些扩张性政策的公布,民企参与的空间反而变小了。
★点评:一名网友评论,为什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4万亿”投资说明,至今仍然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鲜有投资细节?人民需要公开精细到一分一厘的投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