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3月18日电(记者张晓晶)3月份的山东,寒意已经褪去,春意盎然枝头。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发展,但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给全省干部群众带来“越冬迎春”的信心。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着力推动全省工业调整振兴,加快实现工业由大变强的新跨越,让危机“倒逼”出一个新山东,成为山东上下共识。
在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过程中,山东省提出,要把握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实现今年全省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在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中,山东强调,要把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努力打造新的发展优势。
工业发展对经济大省山东举足轻重。2008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51.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0.5%,工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关系到群众的就业、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此次危机也暴露出山东工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山东的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工业经济大而不强,显著特征就是重化工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偏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污染物的排放比较多。改善这种状况,必须靠优化投资结构。
危机暴露了问题,也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的严重冲击,山东制订实施了促进工业发展的22条政策措施,把应对当前困难和工业调整振兴紧密结合在一起。国家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山东根据产业情况,编制了9大行业调整振兴规划、4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意见及13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指导意见。突出传统产业提升改造,突出培育新兴产业和增强特色产业优势,既解决当前困难,又立足长远,解决转型升级问题,是这一轮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主旨所在。
山东要求各地把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过程,变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变成提升经济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变成提高开放水平、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过程。
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10%的目标,今年山东固定资产投资要增长20%,投资规模不低于1.8万亿元。为让投入对经济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资金重点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民生工程、节能减排等领域。同时要借机改善产业结构,特别是围绕现代产业体系上一批高科技含量的项目,用增量结构的调整来改善存量结构。今后三年全省工业技改投资每年增长20%以上,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步提高到35%以上。
今年是山东蓄势转型的关键年。目标不只在保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抓住本轮投资拉动内需的机遇,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机制,使经济发展上档次。通过三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努力,在山东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山东工业经济由大变强,要让危机“倒逼”出一个新山东。
可喜的是,去年以来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山东,也在寒冬过后慢慢萌生出一些暖意。今年1-2月,山东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3%,工业生产增幅回落速度趋缓,重点行业产能开始恢复;2月份,全省社会用电量、钢铁产量均已逐步回升正常或偏好水平,投资拉动的积极效果正在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