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
在不符合科学精神的评估及评价体系下,大学很有可能沦为大学排行榜里的大学,“一流大学”成为指标化和数字里的“一流大学”。令人担忧的是,与这种大学排行榜相对应的评价、评估方法,正在成为一种“制度”,污染着“学术空气”
每年都有一些大学排行榜出炉,吸引了不少眼球。除了一些民间商业机构受利益驱使,发布形形色色的榜单外,一些大学自己的高等教育研究所,也热衷于向媒体发布大学排行榜之类的新闻,甚至还煞有介事地“定量”计算出我们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
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由大学自编、自导、自演的颇具娱乐性的闹剧。所谓精确客观的评价方法,其实貌似“文革”时期农村中“大寨式评分”的考核与评估,对于“治懒”或许有一定的作用,但更多的则是遏制了学术研究的灵魂,制造了大量“学术泡沫”乃至大量的“恶学术”。
在不符合科学精神的评估及评价体系下,大学很有可能沦为大学排行榜里的大学,“一流大学”成为指标化和数字里的“一流大学”。虽然,这样那样的“排行榜”的发布有时颇具新闻效应,但我们必须牢记,大学要“仰望星空”,要思考未来,更需要冷静与宁静。我们大学不应追逐此种新闻效应。
令人担忧的是,与这种大学排行榜相对应的评价、评估方法,正在成为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还将“学术成就”与各种现实利益“定量”地、过度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导致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的消解,创造力的贫乏,而且还催生了诸多“学霸”和“学官”。废除那些不符合科学精神和学术传统的学术评估和评价制度,或许可以对净化“学术空气”起到重要的作用。复旦大学正在着力开展这项工作。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诸多大学为了抬高自身的学术声誉,也为在一些评估的“数字”里有更好的表现,聘用了一些“学术大腕”来为之撑撑门面。有时这种门面确实能为聘用单位谋得一些实际利益,但此举却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国家资源的配置。一些受聘者也为了个人的利益,不顾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多处兼职。这种“不良兼职”现象的发生或多或少也是受到了评价、评估和评审体系的影响,到头来往往给受聘者和聘用单位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杜绝那些有名无实、徒有其表的双聘和兼聘,或许对遏制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作为学术机构和其中的学者,对学术、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的坚守是头等重要的。只有在坚守的基础上改革不良的学术制度,消除世俗利益链条在学术、个人和学术机构上附加的“增强链”,才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各类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因此,所有的学术机构、学术管理机构、学者,包括媒体,都应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