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日前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这么重要的会议至少要有分管教育的副省长出席,结果没有一个省领导参加。”一些广东高校负责人事后对此议论道(3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就业问题是个大问题,在金融危机面前,尤其如此。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毕业生就业“关键冲刺时刻”,与会代表热切盼望领导来指点迷津,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领导没来,就是对会议不重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笔者以为,一些人感到失望的背后,固然有对就业形势的焦虑,折射出来的似另有内容。
一是“会议没有不重要”的潜意识根深蒂固。长久以来,一些会议以有上级领导出席为荣,形式主义盛行,“讲话没有不重要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社会对此早有诟病。
二是希冀领导能到场亲耳听到成绩与困难,并作出表态。有了领导的指示,回去对各方好交待,办起事来名正言顺。当然,领导能“现场办公”则更好。
于是,为争取领导出席,组织方总是设法强调会议的“重要性”。这次广东省领导没来,广东教育厅一位副厅长马上自我批评:“让省领导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判断乐观,责任在教育行政部门。”
领导没到场,本能的反思是“汇报不力”,没将形势的严峻性与会议的重要性说到位,以致领导发生“误判”。
诚然,盼望领导来开会,是想领导带来政策与方向,但这反过来说明,一些部门或许习惯于“等靠要”,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这位副厅长又说,“省领导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缺乏理性认识,而教育部门又拿不出科学的数据来说明。”
这才是说到了点子上。你拿不出科学的数据,提不出好的建议,领导如何科学决策?来了又如何作具体指示?
领导出席与否,并不是衡量重视与否的指标,那种等领导出席的开会思维本身需要改变。领导没来开会,一样能通过其它途径了解情况,协调全局。有了政策就出台,求真务实地干,比“以会议落实会议”好得多。
领导没来开会,对改变形式大于内容的会风或是一次倒逼:你没有具体措施的会议,为了讲话而开会,我来了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