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各界关注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整体设计方案已经出炉,初步预算总投资为23亿元左右。设计方案一出台,其巨额的投入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有网友质疑耗巨资建设博物馆无异于搞“形象工程”。
人们记忆犹新,去年5月22日温总理在重返重灾区北川考察时表示,要再造一个新北川,北川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如今,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设计方案出台了,而且预算投资不菲。许多人都觉得,这笔钱太多,不如先用在有需要的民生项目当中。
这当然是一层顾虑,现在许多灾区群众还没有过上正常的生活,灾后重建任重道远。这么一笔巨款来兴建博物馆,招来争议是可以预料的。但博物馆应该建,也肯定要建。为什么设计方案一出台,就引起网友质疑?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信息公开得不主动、不全面、不具体。
进一步了解,这23亿元并不是最终的投资额度。整个项目规划由博物馆区、县城遗址保护区和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三大块组成,其中包括了对北川县城遗址周边的山体稳固、泥石流灾害和唐家山堰塞湖的综合治理等,同时还考虑到当地老百姓恢复农田村庄和林木。如果在公布预算投资之时,将这三大块规划逐一说明,大家就不会对23亿元到底用在什么地方了这么疑惑。
政府部门让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主要体现在信息公开的主动性、全面性和细节性上。为了让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实现修建初衷和应达到的效果,地震博物馆投资应该从公布投资和报批方案开始,每一步都透明公开,积极征求公众意见,一方面让公众对博物馆的规划和建设充分知情,一方面接受社会监督,防止这一利国利民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走样,真的演变成形象工程或商品化的旅游娱乐项目。只有主动、详尽的公开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才能真正消释民众的质疑,将地震遗址博物馆这件好事办得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