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明临近,“殡葬业暴利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对于“殡葬暴利”“垄断经营”的说法,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有关负责人作出了回应(4月3日中国新闻网)。
这个回应是典型的官样文章,并没有对“殡葬暴利”作正面回答,对“垄断经营”问题倒是没有回避,却告诉我们殡葬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垄断的必然性。你们想打破垄断吗?没戏。不过,民政部也开出了遏制暴利的药方:一要靠政府对殡葬服务和收费项目加强管理,二要靠消费者在选择服务项目时“理性消费”。这样一来,民政部对政府和消费者各打了50大板。消费者不能理性消费是殡葬暴利的原因吗?
一方面,面对殡葬业垄断,消费者根本缺乏“理性消费”的条件。殡葬用品经营者漫天要价;事先不告知逝者家属相关服务和标准,造成信息不对称,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往往以各种理由要求消费者购买丧葬用品;甚至虚设服务收费项目凭空收费。弊端不一而足。在“服务后高收费、强服务乱收费、不服务也收费”的情况下,死者家属面对名目繁多的殡葬费用,是付款,还是拒付?
另一方面,答复也混淆了消费水平和利润水平两个概念。他们的所谓“理性消费”是不要贪大求洋、追求厚葬,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考虑。不错,穷人当然可以买300元的骨灰盒,富人可以买3万元的。但300元的骨灰盒被赚去了250元,3万元的骨灰盒被赚去了2.5万元,暴利水平是相等的。我们反对的不是富人多花钱,而是殡葬行业过高的利润水平。这与消费者理性消费无关,只与殡葬行业的垄断有关。
可见,“殡葬暴利”打了消费者50大板,实在冤枉得很。解决殡葬暴利有中上两策:中策是打破垄断,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引导公平竞争。上策是政府把殡葬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服务,取缔赢利属性,坚持廉价和福利原则,逐步实现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