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4日早上5点多,林如新载着一车粥、馒头、小菜来到义乌市香山路人才市场,和志愿者们支起雨篷。据悉,从今年大年初五开始,在义乌打拼多年的温州老板林如新开办的施粥摊已经坚持了65天,“每天要分掉1000碗粥,2000个馒头。”而这天却是施粥摊的最后一天,林如新神色黯然地和领餐者一一告别。(4月7日《东方早报》)
林老板坚持施粥65天后无奈停止,如果说是因为缺乏资金而停止了,那倒无话可说;恰恰相反,是因为非资金因素而停止了,这能不令人深思吗?
施粥善举,乃民间的一种慈善活动,古代十分盛行;而今,之所以不多见了,主要是因为施善积德在当代商业化社会里,善、德已经被金钱所吞噬了。而今,林老板的善举,也许杯水车薪,显得苍白无力,但它至少可以帮助那些还没有找到工作的部分农民工减少一些经济上的压力。说深远积极一点,可以给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一些温暖,也折射出了城市市民对农民工的一片关怀。然而,这样一种难得的施粥善举仅仅主要是因为“卫生问题”而无奈地停止了;这不得不说明,当地政府部门缺乏对施粥善举的应有的关怀。
报道中说,施粥善举在“卫生问题”上存在两方面,“一是施粥人员没有健康证;二是如何保证碗筷的消毒。”这两方面的“卫生问题”,可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对于第一个问题,只要有关监管部门按规定给施粥自愿者办理健康证就可以了;至于碗筷的消毒问题,只要当地民政部门的救助站帮助解决也可以了。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没有这么做,使林老板于4月5日停止了施粥善举。这只能说明,当地政府部门对施粥善举只是在当一名“看客”。殊不知,施粥,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保障救助活动,而这种活动本身又是政府社会救助内容,它能够保障弱势群体们的基本生存权。而政府没有做这项活动,本身就是政府执政行为的缺位。而今,林老板高举施粥善举大旗,当地政府部门却不去积极响应、协助、帮扶、推动,反而当此善举的“看客”,说好听一点,是政府的一种“不作为”;说不好听一点,是政府的一种渎职行为。
其实,林老板的施粥善举,有爱心接力,“不差钱”;差的是一种环境和氛围,差的是一种政府的认可和帮扶。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对于像施粥这样的民间善举,各地政府部门都不能当善举的“看客”。否则,“人间处处有真爱”的现实画卷就难以在当今和谐社会里得到永久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