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上午10:30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共同约定行动”的进展情况、初步成效及下一步的措施。新华网现场直播。张建国指出,“共同约定行动”尽管开展的时间还不长,但却已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张建国介绍说,“共同约定行动”是在企业发展遇到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开展的,尽管时间不长,却显现出明显的效果:
一是凝聚了企业与职工共谋发展的合力、增强了相互依存的共识。一些企业经营者在“共同约定行动”中进一步认识到,职工是企业发展的主体,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善待职工,才能凝聚人心、重振发展。例如上海中芯国际,在上海拥有员工约7000人。因担心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职工心存疑虑。在职工大会上,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叫响了“开源节流、照顾职工、克服困难、共克时艰”的口号,并向所有职工承诺不裁员,员工为此信心大振,坚定了与企业共克时艰的信念和决心。
另外,广大职工也认识到,没有企业就没有岗位和工资,企业的发展是实现自我利益的基础,只有与企业同心同德、和衷共济,才能闯过难关,获得共赢。浙江海亮集团向职工承诺企业“不裁员、不降薪”后,职工代表在讨论发言时说,“不裁不降”必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不裁不降”的前提,是企业必须能支撑下去,发展下去。只有职工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企业才能提高效益,职工与企业共享发展成果才有了坚实的物质保证。在企业形成了劳动关系双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
二是促进了企业稳定工作岗位、保证职工收入。在“共同约定行动”中,许多国有企业率先承诺不裁员、不减薪。如宝钢、长虹等大型企业集团承诺不裁员、不减薪、不减岗。河北华丰煤化电力有限公司承诺“四个不减”:一个职工不减,工资奖金不减,福利待遇不减,对困难职工救助不减。山西省一些大型资源型民企表示:宁亏损不裁员。各地企业也纷纷承诺不裁员、不减薪,稳定了职工工作岗位,保证了职工收入。
三是促进了以工资集体协商为核心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各地在开展“共同约定行动”中,更加注重通过集体协商解决企业劳动关系问题,促进了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职代会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强化了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设。江苏省总工会强调在开展“共同约定行动”中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通过深入开展“共同约定行动”,进一步促进了各类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制度。
北京城乡建设集团各单位提出,“凡是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已经规定的内容,都必须按法定程序经集体协商后方可修订合同”。“调整工资要协商”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天津大沽化工厂在经营出现困难后,向职工交家底、讲形势,去年10月经协商一致降低了薪酬。今年初,厂工会、职工与企业及时进行了新一轮集体协商,并共同约定,企业确保今年职工工资增幅不低于18%,同时承诺在经营业绩出现好转后,补足2008年四季度降低的职工收入。
四是通过加强培训提高了职工素质。许多地方工会帮助企业化危机为机遇,充分利用生产开工不足的时段大力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为企业日后走出困境、实现更好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宁夏回族自治区总工会部署安排了以应对金融危机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广泛组织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找饭碗”,岗位培训“保饭碗”、创业培训“造饭碗”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为待岗职工、下岗失业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再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截至3月26日,全区培训停产、半停产企业待岗职工以及下岗失业人员3672名,培训返乡农民工4587名。通过培训,90%以上的停产、半停产职工实现稳定就业或成功转移就业岗位,80%以上的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
安徽马钢在公司实施阶段性限停产期间,马钢工会充分发挥“大学校”作用,把职工组织起来开展全员培训,安排工段长到先进班组跟班学习,选送炉长、作业长到高校脱产培训,组织职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在全公司掀起了一股学理论、学技术的热潮。2008年,公司101617人次参加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习培训,职工的素质有了较大提升,为应对危机提供了有力的素质保证。
五是促进了企业完善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在推动开展“共同约定行动”中,许多企业在做出不裁员不降薪的承诺后,组织和动员职工从加强管理入手,使企业面临的压力,变为每名职工与企业共荣的共同行动,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千斤重担大家挑,切实把节能降耗和自主创新变成职工的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力。
例如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开展“我为降本增效献良策”合理化建议活动,征集到合理化建议245项,采纳实施125项,降本增效达1542.5万元。山东德州克代尔集团有限公司通过组织广大职工参与技术攻关等劳动竞赛活动,解决制约企业生产的工艺两项,设备改造三项,提合理化建议63条,使吨纱耗煤由原来的1.22吨降到1.027吨,单机日产量由原来的335公斤提高到408公斤,消耗由原来的4%降到3.2%,产品优质率由原来的98.01%提高到98.45%,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