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引起中国人普遍愤怒的“国人免入”事件,再度发生。这一次,事件发生在乌鲁木齐市的延安路边疆宾馆商贸城。此间商户为拒绝同行打探、“仿版”,就在门上挂起大半截厚重的帘子,帘子两边印着“对外贸易,谢绝参观”的字样。此举被当地媒体以“中国人勿进?”为题见诸报端,并引起社会争议。
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证实,这个商贸城的谢客告白中并无“国人免入”的字样,而是“同行莫入,面斥不雅”,“对外贸易,谢绝参观”等等语句。只是因为这些商铺普遍从事边贸,才被理解成拒绝中国人入内并激起义愤。至于商铺拒绝国人的原因,则是免遭同行窃取模仿自家的产品设计板型,即“仿版”,一旦遭遇仿版,损失无可弥补。
我以为,在厘清事实真相以前,暂且不要煽动民族情绪,急着给他们扣上歧视国人的大帽子,更不必动辄把此类事件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屈辱记忆发生联想。乌鲁木齐的商家为什么敢于让“国人免入”?根源就在于他们普遍遭遇到市场秩序紊乱的困境,并且没有想出解决这一难题的更好路径。眼下他们采取关门闭户的自卫措施,虽然不是最优选择,但也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
产品创新并不仅仅是边贸生意的生命线,只不过,在乌鲁木齐边疆宾馆商贸城这个小小的商圈里,体现得更为集中、更为显性而已。因为这个市场内绝大多数商家都是产销一条龙,版式、面料都比较容易雷同,也缺乏核心技术。一个销路很好的板型一旦被仿,几天后整个市场就都有了。仿来仿去,创新者不仅要承担研发成本,产生的利润也被仿冒者一抢而光。市场原本还算健康的“生态环境”毁坏殆尽。
这也是中国服装行业的通病。尽管中国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但大量低档服装横行于市,产品同质化相当严重,款式相当一部分来自抄袭,许多厂商对产品的开发主要还停留在服装款式设计的层面上。而且,大量的专业市场并不重视品牌塑造,市场内部的同质性严重,差异性凸显不了,造成了内部之间无序恶劣的竞争,整个市场无法发挥集体规模效应。
以乌鲁木齐这个商贸城而言,我并没有看到市场管理人员在维护正常竞争秩序上的努力。对于“仿版”行为,质检部门只是以“也没有办法”的说辞来推卸责任;而对于品牌塑造这样的重大决策,同样缺乏有力的推动之举。这样,维系市场继续运行的法子,似乎就只能是各家扎紧篱笆不让竞争对手有机会进来一条路了。只是没想到,此举又引发了“国人免入”的舆论风波。
只要市场缺乏有序竞争的环境,只要产品创新依然得不到有效保护,商户就会想方设法“自保”,类似变相的“国人免进”现象就会重演。一些地方媒体似乎也不必总是挥舞着道德教化、民族感情的大棒,把目光盯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问题上,有意无意地激化民族情绪,甚至制造热点,而应该深入调查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切实推动中国服装业的价值提升。
在这起“国人免入”事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值得人们深思。据说,因为边疆宾馆商贸城中每家都挂门帘,精明的商人从中看到了商机,专门为各商铺“免费赠送”统一的门帘,帘子中间靠下部位都印有“航空订票”、“××产品”等字样——在一片“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喧嚣中,此举在这个同质化严重的市场显然是赢家。那么,我们是该揄扬其头脑灵光呢,还是该鄙视其趁机发“国难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