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中,作为中国经济新生力量的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文化产业这一“反经济周期”的态势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如何判断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在新一轮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中,文化产业又将呈现何种发展趋势?
4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文化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文化产业蓝皮书》),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解疑释惑。
新的增长周期已经到来
《文化产业蓝皮书》指出,尽管受经济危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下行通道,但文化产业依然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以电影票房收入为例,2008年增长超过35%,今年1、2月份比去年同期增长110%,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动漫游戏产业在2008年也增长了97%,翻了将近一番。
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每年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增长速度远超过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总量大概在6412亿元。2008年如果维持以往3年的增速,将接近76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一大亮点。
基于目前的基本形势分析,《文化产业蓝皮书》认为,文化产业的“反周期”现象不是短期的“逆势上扬”。以此为起点,我国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
【专家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产业蓝皮书》主编张晓明:经济不太景气时,人们往往会在精神文化产品中求宣泄、找信心,会催生特殊的文化需求。由于文化产业这一特殊性,会使它与经济发展周期不完全重合,呈现出一定的“反经济周期”特性。
但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文化产业的亮眼表现原因不止于此。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之前政策效应及发展积累的一个展现。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我国文化产业的后发优势逐渐展现出来。第二,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开放度还有限,和国际市场关联度不高,受外部影响相对较小。第三,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体制性变革的影响,远远大于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因此,“逆势上扬”可以看作“反经济周期”与产业“顺势而为”的双重产物。
不过,对于文化产业的表现也要客观分析。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差别较大,不能一概而论。文化产业分为关联层、外围层、核心层。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是逐层递减的,越到核心层,影响越小。如在核心层面,电影、动漫游戏等内容生产行业的成绩不错,但与实体经济关联度高的会展、旅游业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分情况看待和分析,有益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处于爆发性成长的前夜
《文化产业蓝皮书》认为,在四个方面的拉动力作用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将踏上“快车道”。一是经济危机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投资与消费、外贸和内需更为平衡发展的时代,文化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经济危机将会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新兴服务业将开始唱主角,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新的战略方向。三是经济危机将会加速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3G和广电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同时推出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时期。四是经济危机将推动全球文化产业格局变化,全球文化贸易将从产品服务竞争进入资本博弈时代,中国在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低端位置将会改变。
【专家点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齐勇锋:按照世界各国的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井喷。2008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文化产业处于爆发性成长的前夜。从人口结构看,渐成消费主流群体的“70后”、“80后”,也更倾向于购买娱乐和休闲产品。
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而根据目前的统计预测,只有不到8000亿元。此外,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没有超过3%,也就是说,全社会97%的产业部门都在生产物质产品,只有3%的产业部门在生产精神文化产品,这一比例显然是过低了。一方面是居民文化消费的潜力远未得到开发,一方面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量还不够,这都给我国文化产业的明天留下了较大弹性空间。
新技术给文化产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比如2008年,移动多媒体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就是3G和广电CMMB的推出。这两种新技术代表了广电和通讯业汇流的最新趋势,这样一个发展态势将带动大量的硬件投资,也能带动终端的消费。
跨地域、跨行业融合成趋势
《文化产业蓝皮书》透露,2008年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卓有成效的一年。
在文化产业存量各领域中,新闻出版已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试验区”,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不断。江西出版集团与中国和平出版社共同成立中国和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成为跨地区重组的“破冰之举”;中国出版集团邀请广东省出版集团、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8家出版集团,共商合作建设中国数字出版网,进军数字领域,算得上是跨地区资源整合的创新之举;2008年底,辽宁出版传媒更名为北方联合出版传媒,简单的跨地区兼并提升为区域性整合。
同时,文化产业内部行业融合加快,出现了产业融合趋势。许多经营实力较强的文化企业通过跨行业战略重组及并购,逐渐演变成跨行业、跨媒体的综合性文化集团公司。
【专家点评】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高书生:我国出版业产值近年来一直徘徊在五六百亿元,每家出版社平均下来,只有1亿元左右。而贝塔斯曼出版公司2006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193亿欧元、利润21亿欧元,超过我们全国的产值。长期以来,我国文化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体制造成了地区封锁和产业集中度低,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绊脚石”,必须要继续推动体制改革。
作为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企业无论是走向综合类,还是转向专门化,都要追求低成本扩张与发展,在文化内容上实现“一次开发、多次使用”,以规模化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在当今科技条件下,就不能盯住一种媒介或传播方式。比如,近几年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讲论语,都是通过电视热播带动了图书热销。只有打破地域观念,融合各种传媒优势,才有利于整合文化产业市场的资源,从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向全球输出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