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4月18日专电(记者 赵锋)4月15日16时15分,记者的手机突然响起,一名在广州工作的“老同学”打电话直呼记者姓名,称正在天水出差,16日中午抵达兰州。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圈套却就此上演。
接听电话时,记者发现显示的号码与广州同学的号码不一样,对方打电话时主动说,新换了号码,让记者存在手机上,以便联系。这个打电话人的口音与记者同学的口音很相似,只是有些细小差别。
由于工作忙,记者当时没想太多,估计是手机通话质量不太好,听起来口音有差别而已。在不长的通话快结束时,记者也告诉“老同学”,来到兰州,保证好好接待。
16日上午9时左右,“老同学”再次打来电话,说他和司机已经出发,中午可到兰州。记者立即通知了在兰州工作的另外一名同学,说“老同学”某某中午来兰,请他作陪,一起吃饭。直到这次通话,记者一点都没有怀疑什么。因为按照路程计算,早晨从天水出发,中午恰好到兰州。
10时20分,“老同学”又打来电话,语气沮丧地说,汽车行驶到定西通渭境内,他们的汽车与另外一辆汽车发生了追尾事故,人没事,车撞了,中午到不了兰州,还表示歉意,他们正在处理事故,让记者中午不要等他。记者劝他不要着急,妥善处理事故,到兰州后打电话,同学们再见面。
又过了不到1个小时,“老同学”再次打电话说,自己坐的车撞坏了对方的车,要赔偿对方六七千元钱,他拿的是招商银行卡,身上没带多少现金,通渭当地没有招商银行,让记者借给他六七千元钱,到兰州后从招商银行取款归还。记者告诉他,银行卡没带在身上。“老同学”追问记者身边有多少钱,记者说只有三四百元钱,“老同学”很急切地说,可以先往司机的农行卡汇500元钱。
刚结束通话,一条短信就发到记者的手机上,“农业银行,户名,张权,卡号6228****”。记者这才警觉起来,这条短信来得也太快了吧!记者随后致电招商银行,询问他们的银行卡是不是银联卡,可不可以在其他银行的提款机上取钱,银行工作人员给了肯定的回答。
记者这时才断定,这是诈骗无疑。为进一步核实,记者通过先前的号码拨通了广州这名同学的电话,广州的同学说他没出差,还在广州市。“老同学”的诈骗圈套才被彻底揭穿。
记者的同学在广州一家都市报工作,经常在外省采访,每年都来甘肃。所以当诈骗者在发短信前与记者联系时,记者一点都没怀疑。如果不是短信来得这么快,记者肯定把钱给打过去了。同学“有难”,岂能不出手相助?但骗子就是骗子,想到钱立马就要到手,按捺不住“狂喜”,一条短信出现纰漏,致使精心策划的骗局“崩盘”。
让记者感到疑惑的是,记者的手机号码和工作地点是如何泄露的?骗子如何对自己的社会关系了如指掌?看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要更加警惕一些,多留个心眼,遇事多核实,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