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天,海迪都会准时地出现在全国政协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别小组讨论的会场。
无论是与委员交流,还是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抑或是为工作人员签名,海迪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她说话的语气也一如既往地平和而亲切。
只是坐在轮椅上的海迪,会不时地抬动身体,以缓解长时间静坐给她带来的“压力”。
这段时间,海迪每天晚上都要忙到12点以后才能休息。“很忙、很累,但我一定会坚持。”她说。
代表残疾群体发出呼声
今年是海迪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第12个年头。海迪的身份也从当年的女作家变成了今天的全国政协常委、新一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对于自己的主席身份,海迪说她想得更多的是责任,“责任重大”。但“如果说我还有一点私心,那就是我在想,我应该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更坚强,一定要支撑自己为残疾人兄弟姐妹的生存、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迪特别对记者强调,“我会因此而更坚强,但我不会说要更努力,因为我的人生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我一直都非常努力。”海迪的声音里蕴含着一种力量。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残疾人委员,海迪说,她希望能够在全国两会上代表残疾群体发出呼声的急切之心从来不曾改变。
海迪说,“残疾人委员因为本身承受着残疾的痛苦,所以对残疾人的生活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全社会只有在了解了残疾群体的真实呼声后,才能进一步地去支持他们、帮助他们。”
从第一次参会时面临轮椅无法进入宾馆洗手间的尴尬到今天方便地使用宾馆无障碍设施,海迪所经历的政协会议上的变化,让她心生感慨:“改革开放30年,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残疾人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是国家高度重视、全社会共同推动的结果,也与残疾人代表、残疾人委员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但海迪也坦言,在我国8300多万残疾人群体中,“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海迪说,“在我国上千万贫困人口中,残疾人还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往往越残疾,越贫困。另外,残疾人在劳动权、受教育权等方面也还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让更多的残疾人积极地参与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
家门一直都向残疾朋友敞开
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身为作家的海迪累计出版了2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
采访中,海迪告诉记者,两会后,她的最新作品《我的德国笔记》就将与读者见面了。这本书里收纳了她的73篇散文,记录的都是她2007年~2008年在德国学习生活的所见、所感。
而面对社会工作可能与文学创作产生冲突,海迪说,“作为作家,我当然不会放下手中的笔”。“但我一定会把残联工作放在首位。”海迪还是那句话,“过去当作家,我要努力做一个好作家,写出好作品,为社会提供精神食粮;现在做残联主席,我要努力为残疾人服务,做人民的好公仆。
作为新任残联主席,海迪的工作目标是什么?她又希望给中国残联带去怎样的新变化?对于记者的提问,海迪很认真地回答,“我想,每个人的工作都应该有目标,但不能刚开始工作就把目标设定得太远,更不能说大话、空话。”海迪说,她现在就是要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去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少说多做”。
当选为中国残联主席后的四个多月中,海迪先后去了黑龙江、辽宁、四川等地深入考察调研残疾人事业发展。每到一地,她都会组织召开基层工作座谈会,倾听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海迪说,广泛的调研考察能够帮助她更深地了解残疾人群体的需求,更好地拓展残联的工作。
平日里,总会有残疾朋友找到海迪山东的家,敲开她的门,向她和她的家人求助。而海迪也总会热情地去接待,“甚至亲自下楼去为他们买午餐”。海迪说,她的家一直都是向残疾朋友敞开的,因为她可以体会“一个人放下自尊去向别人求助时的艰难”,所以她也一定会尽力地去帮助他们。
爱,应该像海洋一样宽广
在记者与海迪的接触中,很少听到有人称她为海迪主席,长者或同龄人多称呼她为“海迪”,而年轻人更多地叫她“海迪姐”,她发给记者短信的落款也是“海迪姐”。她说,她喜欢年轻人这样称呼她。而她最愿意留给年轻人的寄语是“知识就是力量。”
就在26年前的3月,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她从此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偶像。回忆光辉往昔,海迪说,“那些荣誉不是授予我一个人的,是给和我一起奋斗的一代人、一个群体的。我是和80年代的青年一起走过来的。”面对荣誉,宠辱不惊是海迪的人生格言。
海迪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和丈夫相约将来一起去敬老院养老。身为女性,海迪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关心孩子,特别是作为女性残疾人工作者,更应该把残疾孩子放在心上。
“什么才是真正的母爱?真正的母爱,应该像海洋一样宽广,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孩子,还应该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其他的孩子、爱全世界的孩子,母爱是无限的。”海迪动情地说。海迪很想通过媒体告诉全国的残疾姐妹:“再大的困难也总会过去。面对困难,我们一定要昂起头、不流泪,勇敢地生活下去。”“人的一生很漫长,也很短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记者 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