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惯常印象中,城管基本上与打、砸、抢等与暴力有关的词汇联系在一起,一些城管的暴力执法更是将这种印象推向高潮。网上甚至出现了一些恶搞的段子讽刺城管没文化、不讲文明等等,极大地损害了城管的形象。其实,城管也是“爱学习”的。最近在网上被“惊曝”的一本书足以证明他们也在实践中摸索工作经验。该书2006年6月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名为《城管执法操作实务》,是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培训中心使用的培训教材。
城管们能够出书,便不能再说人家没文化了。与现在很多言之无物的书比起来,这本《城管执法操作实务》可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譬如“使相对人的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周围不见人”、“不能轻易放过相对人”这样的字句,既言简意赅,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城管遭遇突发事件时应当如何作为。因此,该书引起城管的共鸣,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在长沙一家城管部门主办的网站上,就出现了一篇名为《遇到暴力抗法是否回击及阻止与控制暴力的操作方式》的论文,作者称北京《城管执法操作实务》“这本正规教材贴近工作,新颖务实,有一定参考价值”。
只是可惜,平头百姓们却并没有选择和城管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在针对此书的网络评论中,绝大多数网友选择了批判、反对和讽刺,有网友把该书戏称为“流氓培训手册”,认为此书“重新定义了赤裸裸的暴力执法”,“不是针对城市管理建设,而是针对百姓”,更有网友戏言要批发该书到菜市场去卖,再根据内容整一个《防匪指南》,“生意肯定火”。
一边是赞赏有加,一边是痛骂贬斥,两相对比,怎么都觉得不对劲:为什么一个本应给城市带来和谐、整洁的城市管理部门竟然与公众产生那么大的敌意?为什么人们把怨气、不满一股脑地往城管身上撒?城管的暴力执法有没有遏制的可能?如何化解城市整洁与摊贩占道之间的矛盾?不回答清楚这些问题,城管就始终成为一个问题。毕竟,在媒体多年的舆论监督之下,暴力城管非但没有什么收敛,反而出现了各地城管权力越来越大的局面。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城市需要良好的市容市貌,在城管产生之前,这些工作是其他政府部门分工管理的;另一方面,贩夫走卒自古有之,他们需要生存繁衍,可惜这种生存通常是体制外的,因为体制内的生存往往成本太大,非最底层人群可以承受。而对于决策者来说,在市容市貌和贩夫走卒之间必然有一个利益取舍,事实上,大多数贩夫走卒都不是本地市民,这就使决策者偏重于城管、加强城管权力从而选择市容市貌优先变得更自然。
一些地方政府选择把卫生、环保、工商、园林、规划、交管等部门的诸多执法权交付于城管,是有考量的。一个人们较少注意到的现象是,由于这种执法权的转移,其他部门的执法争端相应减少,而矛盾逐步向城管集中。由城管来代替充当恶人和打手,可以相应增加其他部门的形象分。为什么城管很少理会舆论监督,其实就在于城管具有了不需要形象的特权。既然形象都不要,暴力执法也就家常便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城管其实是一个替代品,权力需要的时候可以加强,不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削弱,乃至于取消。(周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