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和读者们亲切地交流读书学习的体会,强调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倡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再次表达了对国民阅读状况的关切。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强调全民读书、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许多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尔基曾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悠悠历史长河中,读书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记,成为人类文明的“亮色”。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一个人一天总可以抽出半个小时读三四页书,一个月就可以读上百页,一年就可以读几部书。”温总理告诉了我们怎样去读书的好办法。两会前夕温总理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时回忆起自己年轻读书的经历时曾说,“我把别人的睡觉时间拿来读书,晚上回宿舍,同学们都睡了,我总是读到最后熄灯。睡到半夜起床,又开始读书。那时候我没有手表,大约是早上两三点就起床了”。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孔子读书不知老之将至,陶渊明读书欣然忘食,白居易读书口舌成疮。在中国阅读史上,勤学苦读的感人事例层出不穷,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等,这些故事数千年来曾激励过读书人发愤读书,积极进取。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鼓吹“三上”,古时候的读书人连在枕上、马上、厕上的时间都不放过。五柳先生亦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忙于工作和交际,却鲜有时间翻看书籍。笔者认为,读书如饮食,“没有时间”不应该成为借口。当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时,当读书成为一种心灵的需要、精神的渴求,当我们真正把阅读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时,你总可以找到读书的时间。
读书要有选择,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发你的思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籍是一泓浸润人心的清泉,唯有潺潺不绝方能给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养料,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成为一个丰富的人。阅读文化经典可以激浊扬清、补偏救弊,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文化经典就是这样的益友。我们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实践;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要学技术。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即不仅要学会动脑,而且要学会动手;不仅要懂得道理,而且要学会生存;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读书为学须“思”、“习”、“行”相结合,正如《中庸》中所概括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阅读改变观念,观念改变世界。书籍带给人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那位在汶川地震后的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女孩。在被救出后,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读书可以滋养你的心灵,让你重新焕发力量。当前,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战胜这场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人,靠知识的力量和科技的革命。通过读书温暖人心、提振信心、寄托希望,通过读书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勇于创新。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温总理的《仰望星空》中的诗句,给读书的意味再次作出精彩而深刻的诠释。对读书虔诚,对知识的尊崇与敬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时常仰望星空的民族,才是能发展、有希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