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低保户朱某因病住院,所在社区领导前来看望,承诺帮助报销部分医疗费。低保户听后非常激动,随后因血压升高导致主动脉破裂而死亡。(5月5日《重庆晚报》)
这种“含泪的微笑”,不同的人从中会读出不同的意思,有人感受到了领导关怀的温暖,更多的人可能是哭笑不得,准确说,是一种悲凉的情绪从心底蔓延开来。
能“激动至死”,说明这激动非同一般。细看新闻,导致朱某“激动至死”的,原来只是“领导承诺报销部分医疗费”。按理说,报销医疗费,不值得朱某如此激动,况且只是报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在现实的语境下,“看病贵”成为国人梦魇,“因病返贫”的例子举不胜举,甚至“自己了断生命,以免除儿女负担”的新闻也并不鲜见。因此,朱某的激动,并不是没有一点缘由。
这一下子就把我们推到了和朱某同样的境地:吃五谷,生百病,几乎谁都不能逃脱和医院打交道的命运。而昂贵的医疗费用,比病痛还要冷酷,事实上就摆在那儿,它不单折磨患者,还包括患者的家人,以至于有人调侃:一人患病,全家返贫。于是,我们都能感受到朱某当初的无助和受到关怀的激动,而且还明白,我们或许连“激动至死”的机会都没有。
有网友在新闻后跟帖说,其实只要对朱某大喊一声:别死啦,安葬费不报销。他肯定马上活过来。人死不能复生,这种调侃更黑色,更无奈。因为它还点出了更多问题的存在,比如“生不起、读不起、住不起、死不起”等等更多问题。而我们,无法选择,只能面对。于是我们经常面带“含泪的微笑”。
欧亨利在《麦琪的礼物》里说: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作为欧亨利小说的创作风格,“含泪的微笑”是其作品喜剧形式和悲剧内涵的有机结合,“微笑”是其喜剧形式,而“含泪”才是其悲剧内涵,泪里包含着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小说是虚构的,但我们看到的新闻却是真实的,其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更多的时候,只能让人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