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5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近来社会对平均工资数据的意见,为了更好地反映工资变化情况,国家统计局已着手进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包括对私营单位工资统计进行论证和试点,并且正在研究如何开展个体户工资统计。
近年来,几乎每一次发布城镇平均工资数据,都会引来不满情绪。抛开收入差距拉大的心理不平衡,还有一个原因是,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在统计视野之内。
如今,政府统计数据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资料。以平均工资为例,社会保险金征收、基本养老金和退休费发放、最低工资标准、人身损害司法赔偿等等一系列政策,无不与平均工资数据相关。如果忽略了一部分人的生活真实,统计数据充其量只是代言了一部分人的权益。
问题是,所忽略的这一部分人或许恰恰是公共救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所需要重点关照的人。从今年一季度的数字看,平均工资高居前三甲的是证券业、其他金融活动业、航空运输业,平均工资较低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材腾棕草制品业,最高最低之比为11︰1。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多集中在低端加工业及服务领域,工资收入通常较低。
由此,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住房公积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工伤保险基金在一些地方大量节余;另一方面,在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灵活就业人员,在较低工资收入条件下,却要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标准缴纳社会保障费用,在社会保障领域形成了一种“空吸现象”。所以说,先有“为了穷人的统计”,才会有真正的“为了穷人的政策”,这种逻辑很现实。
公共救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需要从粗线条到细线条,前提是政府部门对低收入群体应该有详细准确的统计数据。一定意义上说,公共救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的细化,首先取决于政府部门统计数据的细分。所以,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工资统计,急需研究、论证、试点和推进。(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