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大代表建议取消奥赛加分后,福建教育厅拟对2009年包括奥赛等照顾加分政策进行必要调整,一些奥赛获奖者的家长到省里上访。家长认为,政策调整涉及全省即将高考的上百名已获各学科奥赛一等奖考生的切身利益,可能给家庭和孩子带来不幸和痛苦。(5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奥赛加分政策如何或何时调整是一回事,要不要调整是另一回事。起码眼下看来,后者的答案是肯定的。就在不久前,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先生在其博客上发表文章,称要“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并称奥数教育对少年的毒害比“黄赌毒”还厉害。此番言论,引爆了沉寂许久的关于奥赛是非的争论,舆论一边倒地以批判的姿态对奥赛进行了反思。
奥赛的本意是善的,想要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通过竞赛达到使大多数青少年在智力上有所发展,在能力上有所提高的目标;在普及基础上,为少数优秀的青少年脱颖而出、成为优秀人才创造机遇和条件。遗憾的是,高尚的目的,却配之以急功近利的手段——中考、高考加分,成了刺激奥赛的兴奋剂。这就好比为了培养孩子勤劳的美德,于是扫地一次五元,洗碗一次两块。如果装聋作哑,听不到有人在背后骂娘,我们看到的还真是“全民爱扫地、全民爱洗碗”的喜人景象。
奥赛是真繁荣还是真癫狂?回答这个问题只需做一个假设:假设取消中考高考加分政策,看看还有多少学生、多少学校、多少家长深爱不移。眼下,之所以很多学校、学生、家长都加入“我为奥赛狂”的队伍,看重的就是高考加分政策。我一直以为,“奥赛”就是成心不让大多数孩子喜欢一门学问的怪兽,却又打着和孩子交朋友的旗号,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在路上龇牙咧嘴,除了从林林总总的教辅与培训经济得利的大人们抵死热爱,除了极少数天才少年喜欢,大多数孩子不会成为奥赛的粉丝。
奥赛没有错,但和加分政策厮混在一起显然就大错特错。一者,奥赛科目大多属于自然科学,也是青少年在校必学的科目,既然如此,作为必学科目的社会科学为什么没有奥赛?这对在社会科学领域有特长的学生显然有失公允;二者,我国奥赛题目刁钻古怪,这在国际上可谓公认的事实,而学校与家长为了挖掘孩子“奥赛潜能”用以加分,大面积逼迫他们做奥赛题,打击了他们正常学习一门功课的积极性,痛苦远比快乐多。
站在历史的视角看,奥赛癫狂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根源不能不提:一是我们吃过自然科学的亏,又有“以器物论高下”的传统,不少启蒙思想多受西方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的训练,惯于将科学技术水平高低和物质文明发达程度作为衡量一国、一民族文明优劣高下的标准,人文精神与人本理念还算是个新事物;二是教育考评体系数据化、功利化,看一所学校好不好,就看能用数字算得清账的自然科学水平高不高,学校也乐得用奥赛做骄傲的资本。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我们有惊世骇俗的国际奥赛小明星,却拿不到成年人的诺贝尔奖?当然,专家学者的答案很精深,也让我们很有面子,而我却偏执地认为:也许恰恰就是从小就超级发达的奥赛,透支了我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兴趣与信心。因此,任何一门学问,真爱它,就不要把它都弄成“奥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