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政公用事业逐渐放开的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据安徽省统计,城市公交40%的产权,城市供水50%的产权,城市燃气80%的产权,已经转让给民营企业或外国资本。不仅安徽,全国很多地方都是如此。这样大规模地出售公用事业产权,全世界都罕见。外资、民营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领域就是要赚钱,但这个行业强调的是公益性、服务性,如果政府管理跟不上,将会损害公众利益。(5月14日《中国青年报》)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一些地方开始摸索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道路,一些吃皇粮的城市公用事业开始“断奶”。2002年12月27日国家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此后,城市出卖公用事业赚钱几成普遍行为——外资、社会资本纷纷参与到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运营,城市供水、供气和公交等国有市政公用企业纷纷走向市场化。
“市场化”确实解决了一些公用企业长期存在的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能低下、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且质量不高等弊病,增强了企业的服务性和竞争力。然而,市政公用事业的“公共”特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彻底脱离政府责任而存在。但如今的公用事业改革已经走向了一个值得高度警惕的过度市场化极端:国有资本大幅售卖甚至是全部退出,很多公用事业变为牟利第一、公共属性逐步淡化乃至荡然无存的唯利是图的市场经济主体。
公用事业过度市场化,同时隐喻着政府监管责任的弱化。公用企业成为私营资本掌控的经济集团,不仅导致公共福利水平大幅降低,其从业者权利也无法得到保障。去年湖北十堰发生的“月薪11元公交司机罢工”就是一个典型例证,政府监管的弱化,不仅损害了公交司机的利益,更对百姓出行产生了严重影响。
公用事业改革不是简单地出售国有资产,其重点应放在公共资源的公正分配,引入竞争机制破除垄断,建立更规范的责效一体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事实上,公用行业的国有资产一旦过度私营和市场化,则意味着政府无法再对其进行服务监管,而旧体制下本来就不强的服务保障功能,很快就会趋于瓦解,必然会转化成为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利益团体,引发更深层次的公共问题。
政企分开,公用资源服务的市场化供给是大势所趋。但这种市场化供给是公共管理责任强化下的对于公共资源的重新合理配置,而并非是放丢管理责任式的撒手不管。公用事业“公”字当头,具有重要的公共属性,千万不能让公用事业的“公”字头成为水中花。眼下,是时候对卖公用事业赚钱的功利发展思维进行警惕和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