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苏州5月15日讯(记者 廖小清 通讯员 李培果 张婷)一个工业园区连续15年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到30%左右,综合发展指数更是位居国家级开发区名列前茅。是什么让这个工业园区得以如此发展迅速呢?
更为可喜的是,2008年这个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1.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1亿元,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其中出口311亿美元,新增注册外资30.2亿美元,到帐外资18亿美元……
这个园区叫苏州工业园区。谈起这15年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将这些发展归结于五个方面。
“首先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坚持从招商龙头加快转型,突出“择商选资”和理念。”苏州工业园区有关负责人说,15年来,工业园区已经累计引进合同外资34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2亿美元,注册内资1345亿元,形成了内资外资双轮驱动发展格局,区内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0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124个项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园区新一轮发展的“双引擎”,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8个和2.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0.36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D、SO2排放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资源集约、生态环保等指标走在了全国开发区的前列。
如果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第一位的话,那么科技促进展则在第二位。工业园区制定实施了“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科技三项经费保持翻番增长,各类创业孵化、产业投资、融资担保资金规模超过160亿元,R&D投入占GDP比重达3.9%,区内建成创新载体150余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创新基地9个、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10多个,集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84家、各类研发机构131家,发明专利在专利申请量中占比超过一半,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中科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国家级创新重点项目落户,“科技新硅谷”建设初显成效。
不仅如此,园区还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与“执法从严”、“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先后投入近500亿元,按照“九通一平”标准高质量完成了主要基础设施的开发。近年来园区以苏州中心城市向东推进为契机,积极推进“三大板块”(环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旅游度假区)和“两大门户”(东部综合保税区试点、西部东环路沿线改造)建设,加快实施“服务业倍增发展计划”,新建了博览中心、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李公堤、时代广场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200多万平方米,集聚各类专业商务机构100多家,环金鸡湖区域正逐步成为苏州市新的现代商业文化中心。
与此同时,园区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富民优先,加大财政支出重点向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倾斜,构筑起保养安置、社保救助、就业创业三道保障防线,区内90%农户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95%征地待安置劳动力上岗就业。建立了以邻里中心和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的新型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完善了覆盖全区的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扩张。同时,注重资源集约与生态环保,累计节约用地超20平方公里,被环保部门“一票否决”项目超300个、投资额超20亿美元,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推进中新合作。坚持自主地、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成功经验,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培训,并结合园区实际,编制实施了80余项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在转变政府职能、弘扬亲商理念、构建法制化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建立起“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坚持先行先试探索,在全国开发区中设立了首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首个SZV空陆联程通关模式、首个中外合作办学试点,并成为全国首个综合保税区、首批出口加工区及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江苏省南北共建项目—苏宿工业园开发初见成效,园区经验加快辐射,“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成为苏州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园区开发建设15周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剧、经济运行困难持续增多、维护稳定压力持续增大的严峻形势,苏州工业园区将围绕建成“全国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园区之一”、打造“科技、生态、物流和服务外包四个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坚定“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发展信心,树立“好中求快、能快则快”的发展导向,突出“保增长、促转型、塑品牌、重民生”四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四大计划,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力争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继续保持15%左右的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和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