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集装箱码头。
新华网北京5月24日电 题:在挑战中奋勇前行——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实施评述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犹如世界经济上空的沉沉黑云,滚滚翻卷,不断蔓延。为应对危机,世界各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定金融、刺激经济的政策。去年11月,中国政府果断决策,迅速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及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
这是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相结合的一揽子计划,是调整振兴产业和加强科技支撑的一揽子计划,是改革创新和实现新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是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保障的一揽子计划。半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一揽子计划已初见成效,不但使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而且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应对危机、促进增长一揽子计划的实践也清楚地表明:这场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作为一个世界贸易大国,面临着外需不足导致出口不振的很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实属来之不易。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认识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
扩内需、促外需,稳定经济发展的大局
与时间赛跑,与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赛跑,扩大国内需求,稳定和促进外需,努力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是一揽子计划的核心内容。
人们注意到,这半年多来,国务院连续召开了33次常务会议,研究讨论了74项议题。其中,31次会议、51项议题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直接相关。
面对外部需求的急剧萎缩,全面扩大国内需求成为政策的着力点。自去年四季度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中央加大了政府公共投资力度。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的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57亿元,用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截止到4月30日,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已累计安排下达5189亿元,执行进度为57%。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以投资促消费是这一揽子计划的重要支点。从拿出巨额财政补贴鼓励家电下乡、农机下乡,到进一步减轻企业和个人税费负担,从积极扩大住房、汽车、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减轻居民医疗负担,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中小学教师待遇,到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低保水平,一份份“真金白银”的财政支出,一项项力度空前的举措部署,成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利器。
为支持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250亿元补贴资金。财政部数据表明,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十分踊跃,全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出现逐月翻番态势。截至4月底,全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突破760万台件。近日,国家又出台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措施,中央财政用于将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资金增加到50亿元,同时安排20亿元用于家电“以旧换新”。
受政府出台的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半、汽车振兴规划等扩大汽车消费政策推动,今年以来我国汽车销售创历史新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在一季度全国汽车销售268万辆基础上,4月份国产汽车销售继续攀高,销量超过115万辆,同比增长25%。
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努力保住外部需求也是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海关总署今年5月12日发布的数字显示,虽然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前4个月同比下降20%以上,但继3月份进出口实现环比增长后,4月份我国进出口环比再现增长,外贸呈现企稳迹象。
我国从2009年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企业因此一年可减负1200亿元。据测算,大规模的结构性减税政策,一年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说,通过着力调整内需和外需结构,我国将加快形成以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使经济向更加均衡的发展方式转变。
解近忧,谋远虑,在一揽子计划推动下,今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显现出积极变化:
调结构、重创新,培育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危”中寻“机”,努力抢抓机遇为今后长远发展夯实基础。这半年来,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自主创新,成为中国一揽子计划的主攻方向。
在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中,投向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资金约为3700亿元,投向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的资金约为2100亿元,两项合计占到了总投资近15%。
“这次中央扩大投资的方向非常明确,主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建设,在积极拉动即期内需的同时,努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没有用于‘两高一资’和扩大产能的投资。”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说。
这一揽子计划中,十项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令人瞩目。面对外部空前严峻的压力,中国的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凸显,工业增长乏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成为关系中国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今年1月14日至2月25日的40天内,国务院连续召开6次常务会议,相继审议通过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物流等十项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十项规划涉及范围之广、政策力度之大、决策效率之高,前所未有。
“调整”和“振兴”并重是十项产业规划的突出特点。据初步统计,十项产业规划的关键词中,“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出现9次,“推进产业重组,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出现6次,“淘汰落后产能”出现4次……
“十项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一个中长期结合的规划,既考虑当前,又考虑长远;既要为应对当前的危机发挥作用,同时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铁男说。
受益于投资、消费拉动和调整振兴规划,一些主要产业开始出现积极变化。比如,主要化工产品价格稳步上涨。在石化协会重点跟踪的168种产品中,3月份平均价格比上月上升的有81种。
在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工作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得到进一步加强,效果继续显现。今年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89%,降幅同比提高0.27个百分点。
协调区域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也是国务院常务会议优先决策的重点领域之一。过去半年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振兴重要举措的推出,不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地带,而且也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也为中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部署:今明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投入1000亿元,加快一批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加快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强重点产业振兴的科技支撑,强化科技人力资源建设;今年安排200亿元财政贴息,带动4000亿元贷款,专项投入企业技术改造。
“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而每一次的科技革命又会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繁荣的重要引擎。”科技部部长万钢说。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同样是深化改革的契机。半年来,国家加大改革力度,以继续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赢得发展机遇,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确保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半年来,酝酿多年的成品油税费改革开始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国家还取消和停征了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今年重点推进的改革任务,包括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服务业体制改革,加快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等。这些改革举措,着眼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提振市场信心和扩大内需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显示出国家力促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定信心。
这半年来,不断出台的调控、改革举措,勾勒出中国新一轮宏观调控的路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在内涵上不断提升和扩展,更加注重短期保增长和中长期发展方式转变的结合,推动中国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一季度国民经济增长6.1%,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持续下滑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前4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扩大投资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显现;
——中央投资带动效应显现,去年四季度1000亿元中央投资项目全部开工,今年新增2000亿元中央投资计划已下达80%以上;
——工业生产逐步企稳,前4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发电量、用电量降幅缩小;
——前4个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消费潜力进一步发挥;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7.5%,扭转了持续一年多的下降局面……
“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我国政府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应对危机政策措施出台的速度、频率和力度,世所罕见。从中国经济运行出现的积极迹象看,形势比预料的好。事实证明,中央为应对经济困难出台的一揽子计划是及时、正确和有效的。”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但要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中国经济仍处于困难时期。要落实好中央各项措施,把好的苗头稳定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