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中国全球收购连连出手,吸引世界眼球。
继2日中投公司拟追加购买摩根士丹利普通股,3日爆出四川名不见经传的腾中重工收购悍马,4日和5日又爆出工行和中铝的两则重大新闻。
6月4日,工行发布公告称,工行将以7300万美元的对价,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70%股权(该银行系香港最大的独立银行东亚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同时,工行向东亚银行出售其持有工商东亚75%的股权,交易对价为4800万美元,交易互为前提条件。加拿大东亚银行在加拿大拥有6家分行,交易完成后,工行获得加拿大银行业牌照和客户资源,有利于拓展北美市场。同时出售工商东亚后,工行在香港可集中资源发展在港全资子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这不仅对工行来说是整合资源,也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港业务有统合的效果。
而5日中铝确认,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已宣布中止双方战略合作的交易,并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虽然收购不成,但主动的天平并未完全倾向力拓集团。这也对未来央企出海收购资源积累了经验。这次跌宕起伏的收购战,中国声音无疑得到了提高。日后中国在各种矿石资源的谈判,取法此道逐渐获得话语权实可期也。
6月初的四起收购,除了悍马收购之外,其他三项都有自去年甚至前年以来的脉络,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逐渐清晰,并渐有经验的脉络。如中投和摩根士丹利的交易始于2007年底,现在看来这是在一个坏的时候开始的投资。如今重新参与购买,从操作的角度说,虽有降低持股成本的作用,但依然不能完全判断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赢利。然而收购全球顶级、硕果仅存之一的投行摩根士丹利,并非毫无价值,而是需要更长远的眼光来看。2000年中国大型国有银行改制的时候,就被认为是贱卖,现在倒成了最值钱和最能赚钱的银行了。此消彼长,谁能明了市场的波动?
涉及如此范围和规模的投资,三五年也许才能出真效果。巴菲特买中石油,持有长达4年时间;曾经作为战略投资人的外资投行,其投资中国银行业,从未上市参股到今年战略投资解禁,也经过了不少于5年的时间。
一时的账面浮动,可以警惕以后的时机选择,但不能因噎废食,从此碰见中投与以往没落豪门打交道,就认为今天下去的钱,明天就要捞回来。别说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百年老店还有一朝关闭的。胜负乃兵家常事,只对中投泼冷水,并不客观。真要在全球找最大的金融市场,仍需去美国。这个理由如果成立,那么投资摩根士丹利这样的公司几乎就是一种必需,而这种必须肯定也是最不容易评价的。
单看这次工行的一卖一买,中国海外收购的经验日渐丰富了。现在东亚银行的日子并不好过,美林证券最新报告认为,该行未来两年内的赢利能力很难恢复到2007年前的水平,因此维持该行跑输大市的评级。此时和东亚银行的交易,时机不错。因为此刻工行市值最高最值钱,这比中投2007年把握的时机要恰当得多,虽然未来运营的情况会怎么样还需要努力。
6月初海外收购最意外的当属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之前世界和中国都难以想象,国内舆论几乎一边倒认为这没头没脑。悍马是体型庞大、高能耗汽车的集中代表,在一定程度上被世界看作是美国陷入次贷危机的原因——没心没肺的过度消费。腾中重工有无能力不说,反正是大逆世界汽车节能的潮流,这项收购动议,几乎被唾沫淹死。
但不提收购能否最终完成,也不提收购完成能否成功运营,一边倒的唾沫即使与收购的不理性相比,也未必高明。假如这家企业系自筹资金,自负盈亏,去买一个奢侈品,为什么非骂死呢?因为这个看上去最不经济、最不能的收购,不也反映了民间财富正在上升吗?放在两年前,中国别说私人,就是大型国企,谁敢惦记通用的品牌?
2009年的确是中国全球收购年。据世界著名数据提供商Dealogic2月的数据,与中国有关的海外并购就达22起,涉及金额163亿美元。这个中国并购的全球进行曲选择买什么,怎么买,以及怎么对待操刀的公司,我们的心胸还要更广阔。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怎么面对一定要“走出去”的中国迟早要“走上去”的现实和未来。
(作者系上海独立财经观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