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忠:现行货币政策将导致较高通胀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降临导致外需不足、增长乏力,另一方面,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又显露出拉动作用。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当下的中国经济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面孔,CPI、PPI持续走低与资本品、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相伴。这也让经济界在如何判断宏观经济下一步走势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我们再来听听另一种观点。
2008年,金融危机横扫全球,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成功抵御危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2008年12月央行确定了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的提法在我国的宏观调控史上还是首次出现。
而翻看今年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大事记可以发现,事实上央行并没有使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唯一的举动是放开了“货币水龙头”。而从已经公布的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看来,国民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显而易见。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表现良好,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流动性功不可没。
屠光绍:“应该讲,我们现在目前上海的经济开始出现有些好的趋势,我们觉得这个也是得益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由于金融海啸导致全球信贷紧缩、金融市场流动性突然干枯,所以世界各国央行都展开一致的放宽货币政策的行动,而且趋势日渐加强,海啸中心的美国不断向市场释出流动性,2009年3月19日,美国更是开动印钞机,宣布将在未来几月内收购3000亿美元的长期美国国债和至多1.25万亿美元“两房”发行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德国、英国的央行也都购入债券、增加金融市场的货币供应。欧洲央行的基础货币同比增幅今年首季已高达22.9%,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元、非美元货币供应及相关流动性的大量增加,会增加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化的风险。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对记者发表了他的看法。
斯蒂格利茨:“只要是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信贷,如果信贷没有分配好,这总是有风险的,想控制好这个潜在的风险是很难做到的。”
而在中国,在大幅减息之余,我国还指导商业银行发放了大量贷款。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1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达4.6万亿元,同比增加3.2万亿。而今年前4个月的新增贷款就多达5.2万亿人民币,已超过全年的信贷投放计划。而现在的货币增长速度已经到了25%以上。对此,不少经济学家指出,应该防范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
许小年:“我认为已经不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了,是非常松的货币政策。”
哈继铭:“25.5%的货币增速与3.6%的民营GDP增速,差别太大了,我觉得进行一些微调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主要经济体激进的货币政策促使全球货币条件进一步宽松,报告称,“如果中央银行在经济复苏时不能及时回收巨额流动性,可能再次埋下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隐患。”
经济学家谢国忠指出,我国消费物价指数自今年2月以来一直呈负增长态势,但是,在物价翘尾因素消失之后,CPI同比增幅将恢复正数。在此之后,在流动性泛滥的刺激下,随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逐步上涨以及全球经济的止跌回稳,我国CPI升幅将逐步有所扩大有可能再次演变为以输入方式为主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对投放惊人的银行贷款,流动性泛滥和贷款投放过多对物价的影响,应当加以留意并提早防范。
谢国忠:“我觉得中国货币政策的话应该是,现在收紧了,如果就是货币增加25%这样的速度的话,我觉得就是有几个月是可以的,但是维持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话,那比较高的通胀是必然的后果,所以从中国的货币政策上来看的话,应该是对放大量货币的话是以谨慎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