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想不到今年的关键词竟是“舞弊”。
6月10日的《中国青年报》揭露了辽宁松原市高考考场上一幕幕作弊场景:一名考生的考卷被后面一名考生抢走抄袭,以至于最后未能答完题,而且答题卡也被撕坏;一位监考老师给一个考生递纸条,假装掉在地上,那个考生捡起来就抄;考场外家长公开在考场外谈论“抄”、“仪器”和“买场”;考试过后,学生公开谈论“刚才抄了多少或哪个没有抄上”。昨日该报又报道了六盘水市一起利用高科技器材发送答案的高考舞弊案。
高考舞弊历来就有,今年尤甚且令人震惊。原因有二:其一,高考舞弊用心良苦、手段高明。隐形耳机、大功率电台、视频传输设备……如此先进的考试作弊器,快赶上“007”的特工装备了。其二,正常的羞耻心、道德感几近丧尽。放在平时,学生考试作弊,教师、家长都会语重心长地讲一番诚信、荣辱的人生道理。然而,一到高考这个特定的环境,学生、家长、教师似乎都被一种“魔咒”击中了,家长花钱帮助孩子“买场”,教师兜售作弊器材,学生公开讨论作弊技巧,丝毫无耻辱感可言。
不计成本、不惜代价、不讲廉耻,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驱使着那些高考舞弊者进入这样一种半疯魔的状态呢?高考舞弊频发,固然与个人的道德意识缺失、法律观念淡漠以及巨大的利益诱惑有关,但也不能忽视因非理性看待高考所形成的消极文化因素。
高考制度的恢复,为社会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其积极作用不能否认。但也要看到,由于社会上长期以非理性的眼光看待高考所形成的负面效应,在很多人眼里,高考已经不是一次考试,而是人生命运的一种转折,甚至是通往“罗马”的唯一大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考定终身,考上就是英雄,落榜就是狗熊。在很多人眼里高考已变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代科举。这种非理性因素逐渐积聚成一种消极的高考文化,并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它如同一道“魔咒”,让一些人神经绷紧、价值错位、心理失衡,为了达到目的而无所不用其极。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考对于改变人生命运的作用似乎不那么大了,但高考文化的消极影响依然不可低估。君不见,升学率依然是名校、名师的唯一评价标准;君不见,毕业班随处可见的高考倒计时牌,仿佛打开了人生命运的倒计时;君不见,家有考生,全家心慌,一旦考中,欣喜若狂,一旦落榜,黯然神伤;君不见,每到高考时节,状元、榜眼、探花充斥媒体版面,谢师宴、状元秀成为商家卖点。可以说,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了这个令人产生压力甚至令人疯狂的“高考文化场”。
高考舞弊是社会的毒瘤,必须坚决予以切除。切除这个毒瘤,要对舞弊者予以最严厉的法律惩罚和道德谴责。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这个毒瘤所寄生的文化环境。如果不消除消极的高考文化,不缓解高考带给社会的巨大压力,这个毒瘤迟早还会再长出来。而要破除这道“文化魔咒”,一方面,要通过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推行高校自主招生,拓宽进入高校的渠道;另一方面,要引导人们理性看待高考,正确看待人生价值。只有当整个社会都能以平常之心对待高考,人们才不会为了一次考试而如此疯狂。(李忠志)
松原高考舞弊为何走向产业化与黑恶化
高考“舞弊战”的背后
“不舞弊就吃亏”动摇高考公信力
贵州六盘水警方破获一起高考舞弊案
“松原高考舞弊”岂止伤害高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