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透露,央视在这个月或稍后会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很多新闻节目做出大的调整。“这可能是10多年来央视新闻节目最大的调整。”“《新闻联播》正在进入一个区别于以往严肃、拘谨的时代,而变得更为亲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广州日报》6月8日)
《新闻联播》对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随着网络媒体的勃兴,《新闻联播》节目的影响力也在走下坡路。毋庸置疑,《新闻联播》已经很难让百姓普遍满意了,有网友甚至指出,如果《新闻联播》后面没有《天气预报》,其收视率可能会降低一半,还有很多网友表示根本不看《新闻联播》。在这种现实语境下,对《新闻联播》进行大的调整是大势所趋。如何调整才能让《新闻联播》焕发青春,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回归新闻本质。
《新闻联播》的新闻不太像新闻,这是很多人的一种真实感受。前几年,网友弄出了《大宋新闻联播》,模仿《新闻联播》的套路,让人看到了《新闻联播》中会议新闻过多的弊病。近年来,网友高度总结《新闻联播》的新闻特点之一是“中国人民都很幸福”,有类似看法的不仅仅只有普通百姓,一些资深媒体人士也对《新闻联播》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例如熊培云先生就认为“新闻联播”是“宣传联播”,他给《新闻联播》做了个总结:“新闻还很远,联播永宣传”。(见《南方都市报》07年12月14日)
其实,不论是“宣传联播”,还是“中国人民都很幸福”主题联播,抑或是“领导都很忙”主题联播,都指向了央视《新闻联播》的一个通病:新闻落后于热点,新闻报喜少报忧,负面新闻不痛不痒。08年雪灾期间,央视对雪灾报道的滞后就颇让人诟病,《新闻联播》如果无法体现新闻性、无法反映百姓呼声,这个节目也就必然走向古板、僵化,而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更无法让百姓产生共鸣,百姓不能从节目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资讯,“亲民”又从何谈起?
央视调整《新闻联播》的想法前些年就已经显露,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所谓的几次调整仍然是束手束脚的,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更换年轻主持人,一度让《新闻联播》的收视率有所提高,但央视出于“安全”考虑,还是不敢让年轻人挑大梁。其实,换主持人固然可以算作改革的一部分,但更主要的,还是应该让《新闻联播》体现新闻性,在节目制作上,应该追求开放性,摒弃保守守旧的做法。
实际上,只要节目有新闻性,能以新闻真实为第一要旨,主持人的问题是可以“水到渠成”、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的。如果做不到这些,即使换更年轻的主持人,也会在僵化的体制下,呈现出一种“未老先衰”、呆板至极的形象。君不见,美国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老男人大行其道,其活泼而睿智的表现,足以证明“体现新闻性”才是新闻节目长盛不衰的灵丹妙药。
是故,笔者希望《新闻联播》能在新闻性上来一次华丽转身,不要再搞雷声大雨点小的调整,这次的调整,应该直奔“新闻性”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