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上铭文印证《史记》记载
1985年,考古队对一号坑展开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技术设备不完善,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第二次发掘只进行了一年就停止了。
那次发掘最大的收获是1986年发现的一件保存完整的戟。在刚被发现时,木戟柄已经腐化,与周围的泥土混为一体。依据当时的技术,只能运用石膏加固法来提取,但石膏加固对后期将石膏与戟柄进行剥离增加了难度,还容易对木柄造成损失。直到2007年,他们才运用“环十二烷碳酮整体提取”的方法进行提取修复,对戟杆的木头提取没有产生影响。2009年3月24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向外界宣布:长达2.87米的青铜戟修复完成。
如今,修复好的戟保存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戟通长达2.87米,矛长17.8厘米,戈胡长14.9厘米。戟柄上红色漆鲜艳依旧,木纹清晰,历经2000余年依然锋利无比,是国内保护修复最好的一件完整的青铜戟,成功再现了秦代冷兵器的原貌。在戈的两面,还分别刻着“四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詟丞我工可戟”。据《史记》记载,寺工相当于兵器的主造工程师,属于宫廷服务的官置机构,该机构仅出现在秦始皇二年至二十一年,应该为吕不韦作为相邦时监制而造,这两处铭文的发现,验证了《史记》的记载。
兵马俑故事
-“镇馆之宝”铜车马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约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出土时,因木椁腐朽、土层塌陷,两辆铜车马都残破严重。其中一号车残破1338片,断口1459个,破洞61处;二号车残破1555片,断口1877个,破洞92处,所有部件几乎无一完整,大部分构件都已变形,并锈蚀严重。1983年,秦陵考古队完成了二号铜车马的修复工作。
而一号铜车马的清理工作于1987年全面结束,由保管部协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全面修复。修复人员在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下,沿用文物传统的修复技术,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运用黏接、焊接、机械连接技术,对破损特别严重且负载重的部件,在管状空腔中插放了加强件,使加强件处于隐蔽部位,此种工艺的设计施工,在文物修复领域为国内首先使用。同时,还对铜车马彩绘进行了加固保护。
-彩绘修复是件“技术活”
有人说,秦俑因为保护不当所以颜色尽失。袁仲一说,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确切的说法是,兵马俑原来全部是绘彩的,刚做出来的时候就绘彩了。但在挖掘以前彩绘已经脱落了,因为兵马俑坑这个地方靠近骊山,骊山山洪暴发以后,大水下来把坑灌满了,考古队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了浸水线的痕迹,水的深度有1.2米。兵马俑被水冲倒了,泡在水里,颜色当然容易脱落了。再一个原因是,兵马俑坑后来被大火烧过,一号坑尤其烧得严重。
彩绘修复也是一项繁复的工作。袁仲一说,以前的工匠在俑上先打一层生漆层,再在生漆层上描彩绘色。陶俑埋在地下两千多年,生漆本身老化了,在陶俑上形成了两张皮。突然打开俑坑,陶俑暴露在空气里,水分马上蒸发,皮就慢慢翘起来,脱落了。翘起来的过程一般是五到六分钟,要立即采取措施,剥出一小块以后要立即进行加固。加固时用黏合剂。已经形成两张皮了,要把他们先粘住,外边再用化学溶剂固定。小块可以在五分钟内完成固定修复,大片就不行。挖出来的时候还要保证一定的水分,所以要不断地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