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审计查出“私设小金库”
昨日,有媒体爆出四年前国家审计署对广州公积金中心审计出了违规存放资金、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根据《广州市2005年度住房公积金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征求意见稿)》,广州公积金中心及从化办事处(原从化房改办)私设“小金库”226.33万元,用于发放职工补贴、支付接待费用及部分人员出国等,部分资金无合法有效票据证明资金使用用途,资金去向不明。
上述报告还显示,2006年,广州公积金中心曾会同经办银行对广州22万已领取住房公积金提取登记证人员的公积金提取资格进行全面排查发现,2003年10月至2006年5月,广州共有4775人涉嫌违规提取住房公积金,金额高达2亿元。
审计抽查还发现,部分职工弄虚作假套取住房公积金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通过中介造假套取住房公积金。一些中介机构或个人驻守在经办银行门口或通过“熟人”介绍等方式招揽“生意”,伪造政府部门印章,制造虚假购房发票和合同等资料,帮助职工套取住房公积金并赚取数百至数千元不等的费用。
二是单位或个人自行造假套取住房公积金。如广州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19名职工通过伪造房地产销售发票和购房合同等资料的复印件套取公积金,51.74万元公积金被套取。
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夏卫兵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广州公积金中心接受了审计署的整改建议,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
对此,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说,按照审计相关条例,此类不涉及国家机密的审计报告应该向老百姓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相关部门到底如何整改,整改情况如何,也应该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学者观点
公积金监管框架较脆弱
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办在《广州市2005年度住房公积金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广州公积金监管机制不健全、不到位,不能有效防止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尤其是以同级监督为主题的监督体制不能从制度上完全防止挤占、挪用住房公积金等现象的发生。”
据了解,现行公积金监管体制概括为: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管理中心运作,银行专户存储,财政部门监督。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研究》课题主持者汪利娜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各地住房公积金的监管框架比较脆弱,审计、建设部、央行、银监会等上级部门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社会公积金所有人监督太难。住房公积金中心作为隶属于当地政府的行政机构,同级财政对其进行的监督仅仅停留在人头费和管理费用上,对于整个资金往来缺乏监管,由此造成了各种问题。
她还指出,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作为决策机构,其人员构成是三多:“政府官员多、兼职的多、非专业的多”。同时,也往往缺乏熟知公积金运作流程和精通公积金管理的专业人士,因此,管委会决策常常流于形式。
“此次广州住房公积金爆出的问题,只是老故事演绎出的新问题。”汪利娜建议,人大应该对此加强监督立法,加快对公积金管理中心进行改制。(记者郑佳欣 实习生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