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任何事务的关注度,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面对审美对象,时间长了尚且兴奋减弱产生审美疲劳;对于防范甲型H1N1流感,公众绷了很久的弦自然也会有松弛的时候,以致产生“防范疲劳”。
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北美暴发,是在4月下旬,至今已经一个多月了。因为有过“非典”肆虐的惨痛教训,这次面对甲型H1N1流感,我们相当重视。从中央领导到媒体舆论,一再强调对疫情要信息公开,不能瞒报、漏报。同时,我们发现一例疑似病例,就千方百计地寻找与之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隔离。在美国的留学生甚至发出倡议,为了祖国的利益,暑假尽量不回国。现在看来,这些工作和努力都是有成效的。因此,公众并未产生恐慌心理,五一、端午两个小长假,仍然节日气氛浓郁,就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有意思的是,当中国内地尚无一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时,大家的神经倒是绷得挺紧;而现在,内地共报告近30例确诊病例,在广东还出现了首例“二代病例”,有些人反而不当回事了。虽然甲型H1N1流感病例几乎每天都在增长,可是有的人的关注度,却在与日俱减。不是吗?我们身边,这几天又有几个人在议论相关话题呢?
最近的一个例子,说明有人确实对甲型H1N1流感已经产生“防范疲劳”。北京30日新增的一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密切接触者众多。这位鲍女士28日曾从天安门乘大巴到长城及十三陵游览,还在餐厅用餐。据报道,她去旅游是“一行4人”。显然,国内的亲友并未劝告从美国回来的鲍女士尽量不要到公众场所去。换句话说,他们或许根本没想起防范甲型H1N1流感这件事。如今,有关部门正在寻找与鲍女士的密切接触者,目前已追踪到85人。鲍女士等人的疏于防范,带来了大的麻烦。如果不幸感染了他人,影响就更大了。
北京市有关部门5月30日发布《致首都市民的公开信》。信中强调,“每个公民都有及时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的义务,也有接受疾病控制部门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样本采集和医学观察与隔离的义务。”信中提醒,归国人员“一定居家健康监测七天”。信中指出,“只有每一位首都市民都积极参与和配合,甲型H1N1流感才能真正做到可防、可控、可治”。
当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克服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范疲劳”,只要疫情未除,就不能放松警惕。那么多人用辛劳筑起的防范甲型H1N1流感的堤坝,不能因为个别人的疏忽,毁于一旦。参与、配合防范甲型H1N1流感,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最终维护的,也是每个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