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各地高考分数、分数线的先后公布,各地的高考状元纷纷“出炉”。围绕着这些“状元郎”们,许多媒体开始大作文章,为吸引眼球不惜肆意炒作,一时之间,某些高考状元在媒体的追捧下飘飘然矣,让人不禁想起选秀节目“快乐男声”、“快乐女声”中的矫揉造作。教育不是选秀肥皂剧,如此炒作高考状元不啻于舍本逐末,对教育本身弊大于利。
许多媒体的趋之若鹜告诉我们,哪里有需求哪有便会有市场,因此它们年复一年、乐此不彼地对高考状元进行者地毯式追踪报道,报道也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角度与格式:父母从小的循循善诱,老师的因材施教,该状元学习方法多么的简单、学习的态度多么轻松、多么与众不同,然后或透过状元身边某些人的眼睛来印证其能够荣膺高考(文科/理科)状元的必然性。稍微理性一点的媒体,报道得还比较客观;若是遇上“狗仔队“式的媒体,非得把状元炒成半神不可,这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当然,每个人必须尊重这些状元为高考所付出的努力,尊重他(她)们取得的分数。适度正面报道他们,对引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凸显知识的重要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体现老师的地位、学校的作用、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今年多数省份高考人数比往年减少的现实背景下,媒体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图一时之快的炒作很容易误导学生、家长与社会风气,不值得提倡。
可为什么媒体始终执而不化呢?归根结底在于“利益”两字,考生对锦绣前程的向往,家长对望子成龙的期待,能够让媒体被关注率大增,广告收入自然水涨船高;学校的宣传需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光鲜面子,又让媒体能够从另一方得到经济或政治上的实惠。还有就是商家的利益,近年来高考状元籍着被媒体曝光过度的面孔登上电视荧屏推销“××口服液”、“××记忆胶囊”等“神奇”保健品的广告层出不穷,商家商品卖得热火朝天、媒体广告费赚得盆满钵满、高考状元腰包塞得鼓鼓囊囊,真是一举三得。
幸运的是,不少地方政府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媒体过度炒作(高考状元)的危害性,如江苏、山东、山西等地日前就纷纷出台规定,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笔者真心希望全国各地政府能够达成共识,在令行禁止下,让媒体尽快走出把高考状元当作“快男快女”炒作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