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香港6月29日电(记者陈济朋 苏晓)在历史长河中12年只是一瞬,但香港就是在回归祖国后的12年间实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跨越。
这期间香港已逐渐从内地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演进成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对外贸易、投融资和资本市场发育运作,以及“走出去”的重要平台。香港自身则在积极开拓内地市场,扩阔经济腹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组织活动中找寻新的定位和转型。行政长官曾荫权日前谈及香港发展方向时表示,香港要汇聚人才,扩大市场,“背靠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面向亚洲,辐射全球”,谋求长远发展。
背靠内地,聚焦珠三角
今年5月初,《内地与香港关于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补充协议六在香港签署,使CEPA框架下内地市场对香港服务业的开放领域增至42个,包括旅游、银行、证券、会展、法律、运输、创意产业等香港具优势的产业;服务贸易开放和便利化措施增至250项,其中一部分在广东先行先试,推动服务业深度合作。
回顾最近几年签署的CEPA及其补充协议,不难看出香港与内地经贸联系从货物贸易和投资向服务贸易升级和深入的趋势。起初两三年最引人注目的措施莫过于港产货物进入内地享受“零关税”,最近几年则是现代服务业领域贸易合作的迅速推进。
香港与广东省、尤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早已密不可分。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粤港合作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升至战略层面,香港在其中占特殊地位;5月底获国务院批准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则提出深港要形成全球性的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表示,内地改革开放30余年快速发展,许多港商早期主要在珠三角设厂;如今香港经济发展以服务业为主,而广东近十多年也从简单的加工贸易迈向重工业、高新技术和服务业多元化发展,粤港合作随之从贸易投资扩展深化至服务业层面。
港商在内地的投资正随着产业转移而逐步向中西部更广阔的区域推进,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最近密集赴港招商。香港已成为许多中部城市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如武汉去年底有港资企业2689家。
在内地经贸联系等后盾支持下,香港战胜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等挑战,巩固了其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地位,人员往来的增加也支持了香港旅游业。金融海啸之下,越来越多的港商把目光转向内地市场,并逐渐从一线城市扩展到杭州、武汉、沈阳等二线城市。
面向亚洲,辐射全球
随着与内地经贸联系日趋紧密,香港不但拓宽了自己的经济腹地,且通过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一步参与中国-东盟等更广阔的区域合作。
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林瑞麟表示,香港服务业总产值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0%,700万人口的本地市场已趋于饱和,如能把握机遇将市场拓展至3500万人口的大珠三角地区,甚至是有4亿多人口的泛珠三角地区,对香港未来30年的发展无疑非常重要。
特区政府为此通过了未来重点发展六大优势产业的策略,这六大产业包括教育、医疗、检测认证、环保、创新科技、文化及创意。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表示,发展这些产业的措施均以开拓内地市场的区域发展为支撑。
曾荫权6月初出席泛珠论坛时表示,泛珠合作是香港加强与内地各省份联系的重要平台,并希望香港能在泛珠与东盟的对话中成为桥梁。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也在去年底访问广西南宁及越南河内,推介香港作为桥梁的作用。
香港特区也是世界贸易组织活跃的成员经济体。类似的场面也出现在今年4月初,香港特区代表参与在伦敦举行的G20金融峰会,香港金融管理局成为金融稳定委员会的成员机构。
香港毗邻内地的优势有益于吸引近至亚太、远至欧美的城市前来招商推广,也有利于汇聚人才。同时,香港还在努力开拓俄罗斯、东盟、中东、印度等新兴市场。非但港商走得更远,内地企业也通过到香港参展或贸发局构建的全球商贸网络受益匪浅,一些港商则通过内地的平台走向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