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云南媒体报道称,《我的团长我的团》在拍摄时给当地村民留下了一大片垃圾。据当地村委会表示,剧组拍完就走了,现在他们也找不到人清理。记者就此致电《团长》制片人吴毅,他表示该地已经卖给当地一个人,其将此地作为旅游开发地。吴毅表示,剧组将督促买地人清除垃圾。(6月7日《成都晚报》)
拥有众多粉丝的《团长》,竟是乱扔垃圾、污染环境的剧组拍摄的。在世界环境日之际读到这样的消息,让人五味杂陈。面对网友曝光的污染图片,《团长》制片人吴毅称该地已经卖给当地一个人。拍摄地卖给他人,剧组就可以乱扔垃圾,一直不做清理吗?如此解释显然难以服众。而且该新闻扯出的剧组拍摄环保安全的话题值得关注。
与国外许多名胜古迹谢绝影视剧组,影视剧组事先要过环境评价关不同的是,国内影视剧拍摄制作破坏环境的事情屡见不鲜。2006年,《无极》环境门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陈凯歌导演的《无极》尽管获得了2亿元的票房收入。但是剧组也对碧沽天池自然景观造成了严重破坏。不仅饭盒、酒瓶、塑料袋、雨衣等垃圾遍地,而且为了拍戏布景的需要,天池里被打了100多个木桩;天池禁伐区里的一片高山杜鹃被推平;一个高10米、横跨40米的混凝土钢架耸立湖边。此举曾受到公众舆论一致批评。
针对影视拍摄破坏环境的问题,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出通知: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进行影视拍摄。此后曾有30多个风景名胜区对影视拍摄悬起“免战牌”。然而,剧组环境污染事件仍然屡屡发生。今年4月,新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剧组在浙江永康杨溪水库拍外景,因留下大量生活垃圾和油污,影响到近30万人的饮水水源,剧组被要求限期清理现场并撤离。(4月19日《新京报》)
美国环境影视制作人芭芭拉·帕尔曾就影视剧环保效应做过调查统计:美国公民70%的环境意识来自影视传媒。中国的影视传媒对人们的环境意识影响或许没有美国大,但是也不可小视。影视制造者作为传播价值理念的公众人物,在影视拍摄的问题上,显然不能为了追求影视效果与拍摄方便,丧失文明公德,破环生态环境,误导环保舆论。影视拍摄取景造成环境污染与拍摄人员乱扔生活垃圾,不仅破坏了原生态环境,也影响了影视剧宣传效果。值得影视从业人员与社会反思。
在公众期待影视新作,热切关注影视剧拍摄制作过程,特别是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影视剧制作方显然不能忽视影视传媒的公共性,无视拍摄环保要求,给影视拍摄留下后遗症,断掉影视拍摄的后路。
化工厂只要取得了环保排放资格,还可以花钱购买排污权哩。我们让影视剧拍摄者主动养成环保习惯、遵守环保要求;让影视剧拍摄地主动拒绝利益诱惑,像永康杨溪水库那样对剧组下逐客令;并不现实。因此,建立健全剧组拍摄环境评价机制,用制度化的环保要求约束剧组拍摄行为,显得十分必要。
尽管原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影视剧组应事先评估环境影响,向环保部门申报。但是在现有的《环评法》中,环评目录中并没有影视拍摄项目,也没有相应的技术准则。因此,环保部门在查处《无极》环境门事件过程中,就遇到过影视拍摄环评法律空白的尴尬。如果所有影视拍摄地都像杨溪水库那样拒绝拍摄污染,影视拍摄对环境负面影响或许可以得到控制。但是剧组留下大量垃圾,当地有关部门不闻不问,村民受害、网友曝光、媒体质疑之后,剧组以拍摄地已卖给第三人为由,回避剧组污染的核心问题,让人担心。进而言之,如果有的地方为了经济利益,主动接纳垃圾剧组,那将是一件更为可怕的事情。
所以,把影视拍摄纳入环评规范,把影视拍摄环评关口前移,十分重要。如果环保部门事先介入影视制作环境评价,对影视拍摄准入、善后,严格履行监督职能,影视剧组污染环境之类的事情或许要少得多。 (刘凯玲)原题为:剧组屡屡污染环境需前移影视环评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