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那些在背后坐镇操纵的权势人物来头足够大,那么,他们通过权力运作和暗箱操作,就有可能"摆平"媒体。只要媒体不再作声,造假考生的名单也就"安全"了。
7月7日《成都商报》报道,针对重庆市拒不公开31名民族成分造假考生名单,6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分别发表评论,对重庆市招办的做法提出严厉批评。然而,面对“有很多媒体要求公布违规学生名单”的询问,重庆招办综合处处长李萍的回答是“别管他们”。
另据新华社最新消息,7日18时许,重庆市纪委、监察局公布对违规变更高考考生民族成分责任人的处理结果,重庆市招办表示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被取消录取资格,确定不公布“假民族生”名单。
媒体对重庆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的报道和评论,是代表公众行使监督权,其正当性无可置疑。人们原本以为,在媒体报道形成的强大舆论压力之下,重庆市招办的强硬态度应该有所松动。然而,李处长的一句“别管他们”,不但显示了极度的权力傲慢,也显示了他们对媒体的极端蔑视。
其实,重庆市招办一直坚持“不公开”的立场,个中原因不难想象——31名民族成分造假的考生中,有一部分很可能是当地权势家庭的子女,于是,在他们的干预下,这个名单现在几乎成了当地的“最高机密”。至于这些权势家庭来头到底有多大,人们不妨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来头不够大,重庆市招办怎敢罔顾群情激愤,乃至敢于蔑视权威中央级媒体的舆论监督呢?
因此,笔者对重庆市招办敢于与媒体和民意公开“对抗”的结果充满了忧虑。令人担心的是,只要那些在背后坐镇操纵的权势人物来头足够大,那么,他们通过权力运作和暗箱操作,就有可能“摆平”媒体。只要媒体不再作声,造假考生的名单也就“安全”了。
这种担心是有依据的。在舆论监督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较量中,即便监督的一方是中央级权威媒体,最后也未必能胜利。比如,去年3月28日,《人民日报》披露了“广西柳州市在区位优越、环境幽雅的黄金地段,为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领导修建高档别墅小区,售价只有周边商品房价的一半”的消息,然而,《人民日报》之后再也没有后续报道,公众期待有关方面迫于舆论监督压力而严肃查处的愿望,最终也落空了。
这一次,有中央级媒体参与的舆论监督行动,会不会也令人遗憾地失败呢?这将取决于重庆市招办背后的权势人物到底有多大的来头。但是,无论如何,重庆市招办可以说“别管他们”,但媒体和公众却不能不“管”。(潘洪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