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重视网络民意已成各级政府的亲民之风,令人欢欣鼓舞,然而最近的几起事件,有关地方对网络民意的态度,却又让人心生忧虑。
先是泌阳别墅风波,该县监察局副局长张智礼说,“泌阳县委、县政府包括牵涉其中的县人大和县纪委都比较平静”,他们觉得此事件就是有人在恶意炒作。
没做亏心事,自可神闲气定,但出来澄清一下总可以吧,不回应却是为何?此事的真相至今未见公开。
还在进行中的温州官员牵涉旧城改造安置房一事,当地如是说,“是别有用心的人在扩大事实”、“闲着没事干”。
而河南灵宝跨省追捕发帖者王帅,则更是“破天荒”之举。
凡此种种对网友的态度,不免又让人想起令人不寒而栗的孙东东精神病论。
北大司法鉴定室主任孙东东说:“对那些老上访专业户,我负责任地说,不说百分之一百,至少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精神有问题。”
孙东东的言论,与泌阳、温州方面的说法可谓异曲同工。“恶意炒作”“别有用心”是什么,就是有病的潜台词呗,“没事找事”不是精神病是什么?“上网”与上访,都是民意的一种表达方式。按孙东东的逻辑,发帖者搞得官员不能安心,也“属于需要强制的一类,因为它扰乱社会秩序……”
按孙东东的逻辑,“你们可以去调查那些很偏执地上网的人。他反映的问题实际上都解决了,甚至根本就没有问题。”
不就是嘛,泌阳方面说,“自己本身没做错什么”,温州“安置房”事件的“新闻发言人”说得斩钉截铁,“这个事件不存在违法违纪的问题。”
其实,不管是什么人,群众也好,专家也好,有言论自由,更须从法律上对言论负责,乱“放炮”者自将承担后果。对各种民意,政府部门不妨谦卑面对,或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或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就算帖子有点“言过其实”,出来辟谣“消毒”不就完了,犯得着大动肝火?
如果动不动扣上“精神病”“别有用心”之类的帽子,岂不是要防民之口,堵塞民意?
重视网络民意,跟重视其它渠道的民意一样,不应是叶公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