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纷扰不止的“最佳观测点”之争
新华网上海7月14日电题:纷扰不止的“最佳观测点”之争
新华社记者季明
距离被誉为“500年一遇的最壮观完美”日全食还有一段时间,长三角一些地方关于日全食“最佳观测点”的争论却早已热火朝天。
将于7月22日上午发生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日全食,是人类社会进入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时代以来,第一次在人口最稠密地区发生的“世纪大日食”,引起国内外天文爱好者关注,也成为长三角地区一次特殊商机。
为了抓住商机,有的地方早在年初就邀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等机构的专家,言之凿凿地宣布当地是“全球最佳观测点”,原因是空气质量好;有的地方不甘落后,邀请国家天文台的专家论证当地才是“最佳观测点”,因为那里位于日全食中心线上;还有的地方理由似乎更加充分,因为紫金山天文台的专家已经在推介会上确认此地观测角度最佳、观测时间最长。
本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最佳观测点”,却因有关专家自说自话而变得与前些年一些地方争夺名人故里一般扑朔迷离,一个现代科技问题硬生生地成为一桩“悬案”。
“最佳观测点”之争,无非是赚足“日全食经济”的企图。据说一些日全食“最佳观测点”将有近万名海外观测者,已经出现“一房难求”现象;有的“最佳观测点”一下子推出多条“日全食之旅”旅游线路;还有的“最佳观测点”更为可疑,因为它正巧坐落在某个度假村中。
充分发掘500年一遇的独特天象背后的商机,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将精力放在邀请各方专家论证某个地方是“最佳观测点”上,则未免导致“过犹不及”,事与愿违,更重要的是混淆视听,让人们弄不清到底具备什么条件才算“最佳观测点”。
事实上,与商机相比,我们的社会更需要抓住这次日全食的契机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从目前各地公布的数据来看,此次全国最长的日全食观测时间有望超过6分钟。希望这短暂的6分多钟“黑暗”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科学启迪,激发更多的人去追求科学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