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在这一年,襄樊市委、市政府推出吸纳人才的“一号工程”,围绕人才的“攻城之战”,在襄樊打响。
襄樊政界普遍认为,“一号工程”应该就是“一把手工程”。官方说法是,为了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能干事、流得动”,襄樊市委、市政府逐年制定了一系列的“开放性机制”。
“这促进了市里对人才的需要,尤其急需城市规划和土木建设方面的人才。因此市里一直希望引入名校的这类人才”,襄樊市委组织部一位官员后来解释。
尽管因为“周森峰事件”,目前襄樊市委组织部对于多年精心开展的引进人才的工作不愿过多提及,但5年来,当地为引进人才所做的工作与努力,方向是清晰的。
当时,襄樊市联系清华大学方面要求引进人才,清华大学态度很积极,双方经讨论后签约,自此,襄樊市开始引入清华大学学生挂职党政机关。这个模式具体而言是:襄樊将急需人才的专业等要求发给清华大学,由清华大学根据要求从有意挂职的学生中筛选;这些学生到襄樊后将会挂职党政机关,担任副处级官员。
“一般都是襄樊提出要5个清华学生,但清华大学审核很严格,只给3个学生,因为这些学生要满足很多条件,比如个人的爱好以及专业对口等等”,该襄樊市委组织部官员称。
这种环境,也给周森峰带来了机遇。至今,一些当地官员也有感叹:周森峰的例子充分说明,从政需要抓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