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7月26日电(记者朱国贤、周之江、王丽)这是生死攸关之际。
1934年底,湘江战役,空前悲壮,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进入贵州境内,红军面对40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兵力悬殊为长征以来之最。
这也是命运转折之机。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后,智取遵义城,中共中央随即召开为期3天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的命运之舟历经曲折后,终于峰回路转、绝地逢生。
遵义会议“绝地逢生”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遵义儿女不断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续写新的伟大篇章。
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惨烈一战,并没有让中国革命走出危局,蒋介石布下重兵,等候红军北上。何去何从?从湘南通道到黔北黎平,毛泽东等与“左”倾领导者一路争论。1934年末至1935年初的3周内,中央连续召开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采纳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去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道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并确定了西渡乌江的行动方针,并排除了李德的军事指挥。
乌江,自西南向东北斜穿黔地,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全长千余公里,集中落差2000余米,堪称天险。站在横跨乌江的江界河大桥上,从263米高处眺望下方,绝壁如刀,湍流似箭,滔滔大江,滚滚而去。
当地古来即传:“横走天下路,难过乌江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