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
|||||||||||
那么,这几个地方的车改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呢? 杭州车改,表面上是取消了公车,但笔者以为,它是以“官本位”的车补来“纠正”“官本位”的用车现状,将车补分为9档,所有公务员按照级别,从300元到2600元不等。被质疑是“传承”了“三六九等”的封建传统,堪称现代版的《九品量表》。从数量上看,公车虽然可能减少了,但是实际费用的降低,只是一个量的变化,可能未降到合理范围之内,还留下了“变相加薪”和“隐性福利”的嫌疑,况且缺乏相应配套措施来避免“钱照领、车照用”现象的出现。 而辽阳市宏伟区的车改,则更像拿百姓当“下愚”。书记、区长每年7.6万元的车补,让人瞠目,令人大叹“牛!”,“史上最成功最值得推广的车改方案”是百姓送给这个车改的嘲讽。显然,这样的车改成了事实上的“执政为官”,百姓当然不会满意。车改的初衷,原本是针对现行公车使用中,费用畸高、公车私用、超标准超编制配备、滋生腐败等现状的一项廉洁行政的改革。但是,由于公车改革涉及到政府官员自身的利益,政府官员又掌握政策的制定权,所以形成了改革者在改革自己,“裁判员”在给自己这个“运动员”制定“规则”的滑稽状况,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执政者又忽视了“执政为民”的宗旨——那么,各种本质上“执政为官”、形式上花样百出的车改方案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事实上,我们不是有副部级以上才有专车的明文规定吗?我们不是有根据干部编制配备公车的制度吗?为什么不执行呢?过去我们严格执行的时候,百姓不是没有多少意见吗?我们的财政不是没有受到公车消费的严重拖累吗?再看国外,首尔一共只有4辆“官车”:市长一辆,三位副市长各一辆。芬兰有5辆公务专车:总统、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和内务部长各一辆。在这一点上,我们为什么又不能“与世界接轨”了呢? 实践证明,心中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们的干部就会广泛地受到群众的拥戴,这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一个宝贵经验。如果我们的干部凡事总是想着自身的利益,总是为自己打小算盘,甚至与民争利,那么干群关系能够和谐吗?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宗旨。如果我们制定车改的干部能放下私利,从公众利益和百姓利益出发,我看,车改应该是不难也并不复杂的。(王兰)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编辑:
陈新科
|
|||||||||||
|
| 相关稿件 |
404 Not Found |
| 最热新闻 |
|
| 推荐专题 |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