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在从未听说过就业单位的情况下,便与当地一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对此,高校毕业生赵冬冬自称“被就业”。一时间,“被就业”成为社会热门词汇。高校逼毕业生“假就业”为哪般?造假的就业协议背后,究竟有什么奥秘?
统计高校就业率本来是为做好就业工作提供参照,而就业率被注水成“虚假繁荣”,蜕变为一种牟利工具,这不仅有悖于国家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初衷,更坑害了部分学生。为今之计,有关部门只有在彻查“被就业”怪象的基础上,揭开高校就业率的数字面纱,了解各校真实的就业情况,才能确保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至于高校就业率的统计,也可在摸清学校实情后重新进行,只不过这次一定要“求真”不“求高”。
>>>>大学生“被就业”:“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
赵冬冬的就业协议书。 记者 杨 彦摄
“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
“我就业了,就业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
7月12日,西北政法大学2009届毕业生赵冬冬以“酱里合酱”的网名,在国内某知名论坛上发帖,称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就与西安一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而他连这家公司听都没听说过。 >>>>点击详细
- 不妨查查大学生“被就业率”有多高
- “被就业”不过是数字游戏的一种